病例讨论:间歇性黑便一年半(多图)

2007-07-07 00: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丁香园集体创作
字体大小
- | +
网友[sherry9961]:

我碰到一小女孩因中度贫血收住血液科,后出现不全性的肠梗阻,胃肠减压后又转回血液科,后来出现反复解暗红色血便。结肠镜未发现病变,推断为小肠病变。最后小肠镜证实为克罗恩病。楼主病人为老年男性,肿瘤及血管性疾病可能要考虑多一些。

网友[myskyld]:

老年性间歇性血便,既往胃镜无阳性发现须考虑下消化道出血,此病人既往有没有特殊病史,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

1、此病人双侧血压明显不等,须考虑动脉炎所致栓塞或坏死可能,须作血管造影明确。另外,缺血坏死性肠炎亦有可能。

2、老年人无痛性血便,小肠血管畸形可能性大,小肠憩室,息肉亦有可能,可作肠镜,钡餐或碘水造影明确。

3、以不除外空肠结肠肿瘤可能,肿瘤溃烂可致间歇性排血便,但患者没有梗阻的表现不太支持。因为CT对于空腔脏器肿瘤阳性发现率偏低,可行钡餐或碘水造影明确。

4、非特异性肠炎,一般有腹痛,脓血便,或是瘘管,虹膜睫状体炎等其他表现,可行肠镜明确。

网友[kp123]:

本例病人初步诊断空肠肿瘤所致,空肠肿瘤因临床缺乏特异性症状,如本病仅反复出现黑色柏油样便,另外,由于其解剖特点,胃镜或十二指肠镜常达不到该部位,而胃肠造影钡剂通过该段肠管较快,又常被忽略,因此漏诊或误诊率很高。CT检查或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空肠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我们要提高对空肠肿瘤临床特点的认识,当出现反复消化道出血,尤其是反复大量柏油样便者,多次胃肠钡餐检查和胃十二指肠镜检查未发现胃十二指肠病变者要想到本病的可能。

网友[嫘嫘]:

2003年美国胃肠内镜协会对原因不明消化道出血(OGIB)的一个摘要:

以下标准来源于:(A)前瞻性对照实验 prospective controlled trials;(B) 观察研究observational studies;(C) 专家意见expert opinion。

1、5%的消化道出血为OGIB,大部位位于小肠(B)
2、常见的小肠病变包括血管发育不良,肿瘤,NSAID肠病,Meckel憩室相关性溃疡(B)
3、表现分为隐性出血或者黑便、血便等(C)
4、经重复胃肠镜检查除外上或下消化道病变后一定要行小肠检查(C)
5、方法包括:小肠镜PE,胶囊内镜CE,钡灌肠或气钡造影(阳性率较低)放射性核素检查,血管造影,术中肠镜检查IOE (B)方法选择尚无标准方案,应根据临床表现、可能性及专家意见。
6、术中肠镜主要用于顽固性严重复发出血,需输血维持,其他检查无阳性结果者。(C)
7、一旦明确诊断,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C)


网友[hcmst]:

出血的部位:
1、根据胃镜不支持上消化道出血。
2、下消化道一般为新鲜出血,且鲜血多包裹于粪块和与粪块杂合可分辨,故也不支持下消化道出血。
3、多考虑中间部位出血,十二指肠下段和空回肠段出血的可能性较大。

出血的原因:
1、患者无血液病方面改变,不支持。
2、肠结核也无基础疾病表现,不支持。
3、溃疡性肠炎,不能排除。还包括阿米巴溃疡等。
4、克罗恩病不能排除。

应首先查肠镜,完善PPD、大便找阿米巴包囊等检查。

网友[mengmsp001]:

老年男性间歇性柏油样便,按常见病、多发病考虑,肿瘤应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血管源性、炎性或其它特异性疾病。遗憾的是该患者入院时全腹CT只见结肠积血,余未见异常,之后腹部CT平扫加血管成像检查,终于检查出“空肠扭转,空肠壁实性占位”。两次结果大相径庭,说明什么问题,本人是影象专业的,不好说什么,但还是坚持腹部病人CT检查一定要做到:
1、严格肠道准备,便于观察,否则极易漏诊而呈假阴性;
2、常规增强CT;
3、机器条件允许的话,尽量做肠道虚似内窥镜,能得到很多想不到的信息。

现如今,CT已普遍,且多都是很高档的,少则双排,多则64排,128排,病人检查又不像肠镜那样痛苦,又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按照有创无创检查排序还是首选做CT,其次才是肠镜、DSA等。

网友[wwmply]:

诊断方面的考虑:
1、下消化道肿瘤(小肠肿瘤)
2、肠道憩室病
3、血管畸形(老年人常见为毛细血管扩张症及海棉状血管瘤)
4、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

此病人小肠肿瘤可能性大

此类病人的诊治方案:
1、胃镜
2、肠镜
3、肠系钡餐
4、肠系膜血管造影
5、如病人病情发展迅速尽早剖腹探查

网友[lw56102]报告病理结果:

病理回报:(空肠)胃肠道间质瘤,等待免疫组化确诊。

网友[yxgys]:

病史:
患者男,71岁,工人。间歇性黑便一年半,再发5小时。无明显诱因出现黑色柏油样便,量较大,入院消化内科行常规止血治疗效果差。

影像学表现:
增强扫描(无平扫图片)示右上腹部见一类圆形肿块影,与小肠(第四组)分界不清,病灶整体强化明显,内可见无强化的坏死囊变区,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影。左肾见一囊肿影。

印象:
1、定位:来源于小肠或肠系膜。依据:与小肠关系密切。
2、定性:考虑为恶性间质瘤可能。依据:(1)老年人:为间质瘤的好发年龄,(2)间歇性黑便一年半,再发5小时,肠道累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典型症状,(3)小肠间质瘤恶性较多,(4)增强扫描有明显不均一强化或边缘强化,符合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特点。

讨论:
1、临床概要: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非定向分化,具有特征性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可能起源于原始间充质细胞的胃肠肌壁间质肿瘤,以往常被误诊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胃肠道间质瘤大多数起源于胃肠道,少数起源于胃肠道外。多见于胃(60%~70%)、小肠(20%~30%),少见于结肠,食管罕见,可分为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间质瘤。恶性的肯定指标有转移、浸润,相对指标为较大(>5.5cm),坏死。小肠间质瘤恶性较多。
2、临床表现:多见于中老年人,可出现阵发性腹痛或消化道出血症状,有时可触及腹部肿块。
3、影像表现:
(1)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① 不规则的外生为主肿块,可见坏死、囊变,多发溃疡或有窦道。② 邻近胃肠壁无明显增厚。③ 范围较大的偏侧性肠腔狭窄。④ 邻近肠曲移位。⑤ 增强扫描有明显不均一强化或边缘强化。
本病例肠道间质瘤手术证实起源于空肠,其CT表现与上述完全相符。
(2)其它表现:
X线表现:分为壁间型、腔外型和腔内外生长型,可表现为充盈缺损、“桥型皱襞”、龛影及外压改变 ,与胃轮廓线以外的软组织肿块影相连,不同程度的黏膜展平消失,肠腔偏心性狭窄。 血管造影:文献报告缺乏。胃肠道DSA对病灶隐匿,尤其是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仍不失其重要诊治价值。

鉴别诊断:
1、胃肠癌肿:胃肠壁多为不规则增厚,肠腔向心性狭窄,粘膜破坏中断更多见;轮廓内溃疡多见,而与腔外肿块相通的深窦道少见。
2、淋巴瘤:胃肠道壁增厚呈弥漫、较重、相对均匀,外缘光整而清晰,小肠壁的 “夹心面包”样改变和/或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较具特征性,周围易见淋巴结肿大。而胃肠间质瘤为外生为主的肿块,易坏死窦道形成,肠腔偏心性狭窄,淋巴结肿大少见。
3、平滑肌类肿瘤:可有与间质瘤相似表现,鉴别诊断有时较困难。鉴于间质瘤占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多数,其特征性表现仍可提示间质瘤的诊断。肠间脓肿,二者部位、密度、形态相似,鉴别点:肠间脓肿见脓液及气泡,邻近有模糊索条等炎性改变,临床及影像有急性肠梗阻表现(手术证实),以及发热,血象增高;小肠间质瘤一般不易引起肠道梗阻、血象增高,CT表现边缘较光整,无模糊影及点、索条状改变。
分页: [ 1 ]   [ 2 ]   [ 3 ]   [ 4 ]   [ 5 ]  

编辑: bluelove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