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外科同道们,还记得2014年竞争激烈的“蓝色护航——肝切除术围术期管理大赛”吗?2015春季伊始,“蓝色护航”再次启航!
由《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蓝色护航——肝切除术围术期管理大赛”已成为外科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围术期管理项目。继2014年全国总决赛、踢馆季肝中叶围术期管理大赛之后,2015年3月27日,蓝色护航在春光明媚的广州展开踢馆季肝门部胆管癌围术期管理大赛的角逐。来自五湖四海的外科群英,将共同挑战蓝色护航第一季总决赛肝门部胆管癌病例术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白雪莉医生。
在紧张激烈的踢馆赛前,丁香园有幸邀请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梁廷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院长刘颖斌教授以及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何少灵女士,谈谈三位对“蓝色护航”踢馆季的感受与分享。
“这个平台让年轻医生的围术期管理技术得到提高”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是代表肝胆胰外科最高水准的手术之一。刘颖斌院长介绍,这个手术在操作上有五大难点:
第一,术前评估难,由于胆道、血管等深深扎根于肝门部重要结构中,即使有CT、MRI、等高端技术提供较准确的术前评估,但疾病变化快往往导致术前评估在术中失去意义;
第二,手术操作难,进出肝门的重要管道在术中不能损伤,否则需要重建;
第三,切缘判断难,有些病灶位置很高,需要损害一部分正常的肝脏以保证切除的完整性,整个手术是对外科医生手术技术和能力的考验;
第四,切除后重建难,很多胆管扩张以后要和肠道接起来,其中要做好吻合口难度相当大;
最后,围术期管理难,部分病人由于梗阻性黄疸而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医生除了要关注病人的肝功能,还要判断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的恢复程度。
“所以,我认为蓝色护航这个平台搭建得非常好”,刘颖斌院长总结到,“既让来自全国肝胆胰外科的年轻才俊展示高超的手术技艺,也让年轻医生管理围术期的技术和基本功得到提高。”
去年,蓝色护航全国总决赛在杭州举行,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白雪莉医生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今年,作为“馆主”的梁廷波院长带着学生来到广州的踢馆赛,接受来自全国各地外科医生的挑战,“今天的比赛是去年杭州总决赛的延续,我希望有更多外科医生展现他们高超的手术技艺,为我国外科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而作为承办方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的何少灵女士,则从企业发展目光来看待此次大赛。“企业通常单纯以产品为导向,但其实更应该在疾病管理层面做得更多,我们希望在这样一个高标准的学术平台下,医生能产生更高质量的交流,这是我们所关注和期待的地方。”
“机器人手术不会替代外科医生”
近年来,机器人手术是个很热门的话题。当被问及未来机器人手术是否会取代部分外科手术时,两位院长都非常有信心:不会。
梁廷波院长表示,国内很多医院已经跟上国际潮流,在骨科、心脏外科、泌尿外科以及妇产科等领域率先应用机器人手术。“就个人观点来讲,任何一项机器技术都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外科手术技术,就像电脑不能替代人脑一样。”
“即使很多高难度手术可以由机器人完成,但实际上还是由我们外科医生来操控的”,刘颖斌院长补充道,“通俗地说,机器人就是外科医生受伤的另一把刀,终究还是工具之一,我们要用好机器人,但不能将手术成果全部归功于机器人,而忽视了外科医生的技术。”
企业搭建平台 医生推进服务
“蓝色护航——肝切除术围术期管理大赛”已成为外科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围术期管理项目,作为承办方的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也获得了包括梁廷波院长和刘颖斌院长在内众多评委专家的赞赏。
科技发展离不开企业推动,医学发展也是一样。两位院长不约而同地认为,有赖于企业搭建的学术平台,医生可以将临床上发现的问题、现象和想法,与企业深入交流,将医生和患者的两种需求结合在一起,进而将科学研究转化成产品,更好地提供医学服务。
除了推进国内医疗服务,企业同样重视国外学术交流。3月18日-3月21日,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五届亚太国际肝胆胰外科协会学术大会上,天普“走出去”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实现了两个“第一次”:本次大会的专题研讨会第一次由中国人主导;同时也是国内企业第一次在国外举办全英文的专题研讨会。
首席财务官何少灵女士表示,天普在未来会继续“走出去”:在意识形态上,通过搭建更多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为医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临床解决方案;在产品和服务上,将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将好的产品带到国外,让海外患者享受到与中国同等的医疗水平和产品服务。
采访的最后,三位借此机会祝愿每一位参与踢馆赛的选手:“赛出成绩,赛出水平,赛出友谊,预祝各位‘踢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