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是人类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慢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的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增加。血流、呼吸道和泌尿道是常见的感染部位。
尽管由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抗生素相关腹泻已有报道,但该菌并不是健康个体中感染性腹泻的常见原因。早在 1918 年就已有由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肠道疾病伴败血症的描述,称之为「上海热」(Shanghai fever)。此后,台湾、香港和中国相继报道了无基础疾病儿童的社区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性败血症。
90 多年过去了,大家对「上海热」的了解仍然匮乏,其发病机制仍未可知。来自台湾长庚儿童医院的 Chiu 等对此展开研究,描述了「上海热」的临床特征,探讨了感染相关的宿主和微生物因素。该研究结果发表在了 Gut 杂志上。
2003 年 7 月至 2012 年 6 月,共有 27 例符合「上海热」诊断标准的患儿接受评估。这些患儿既往均健康,无基础疾病。「上海热」诊断标准包括:社区获得性腹泻伴发热;败血症;血或另一个无菌部位标本的铜绿假单胞菌培养阳性。
对这些患儿进行标准的免疫学检测,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和淋巴细胞亚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检测菌株的克隆相关性。并用犬肾细胞和小鼠模型检测菌株的毒力。
患儿的中位年龄为 7 个月,24 例(89%)小于 1 岁。首次出现症状至败血症的中位时间为 4 天。发热的中位持续时间为 8 天。其中发热、腹泻和休克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23 例(85%)患儿发生重度坏死性肠炎,9 例(33%)发生肠穿孔需要急诊手术。术中发现小肠或结肠广泛性片状坏死。
图 1. 坏死性肠炎和坏疽性深脓疱病(A)小肠广泛的斑片状坏死,纤维蛋白覆盖。(B)巨大而广泛的坏疽性深脓疱
在有坏疽性深脓疱的患者中,10 例为多部位受累。7 例(26%)有癫痫发作。特征性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白细胞减少(59%)、血小板减少(70%)、高 C 反应蛋白(70%)、凝血障碍(71%)和低白蛋白血症(85%)。死亡率为 15%。
免疫学检查发现 5 例患儿有低丙种免疫球蛋白血症,未发现明确的常见原发性免疫缺陷。MLST 基因分型显示有 11 种不同的血清型,但无一血清型可归为克隆群,提示这些病例的致病菌株并非来自同一克隆。
然而这些菌株具有相似的表型,包括在细胞实验中恒定的毒力、侵袭性和粘附性,以及在小鼠模型中较呼吸道菌株和对照菌株更持久的肠道定植力和更高的致死性。
图 2. 动物实验结果。(A)铜绿假单胞菌株对小鼠的 50% 致死剂量,S1 和 S6 为上海热菌株,PAO1、PA103 和 PA14 为实验室菌株;(B)粪便排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持续时间,S1、S2、S4、S6 和 S8 为上海热菌株,R3 和 R5 为呼吸道菌株;(C)细胞模型中的粘附性与小鼠粪便排泄菌株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上海热」是一种发生于既往健康婴儿的散发性、社区获得性坏死性肠炎伴败血症。发热、腹泻和休克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3 种主要的并发症为:广泛性片状肠坏死伴或不伴肠穿孔;坏疽性深脓疱和癫痫。
「上海热」患儿中未发现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细胞和动物实验证实了来自「上海热」患儿的铜绿假单胞菌株的高毒力。而对特异毒性铜绿假单胞菌株导致婴儿肠道感染和败血症机制的理解,可能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进而早期给予有效的治疗,最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