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梭菌EIA测试结果阳性和阴性者的14天死亡率
自2000年以来,艰难梭菌(C. difficile)高毒力菌株(PCR‐ribotype‐027/NAP1/BI/ST‐1)开始广泛流行,从而增加了艰难梭菌感染(CDIs)的发病率。从2002-2009年,CDI的发生率增长了230%。因其发病率上升、感染的难治性以及易多次复发,目前CDI感染性肠炎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临床问题。尽管人们对CDI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却很少有人利用综合数据库来探索CDI的生物标志物对临床转归的影响,以及不同菌株类型所致生物标志物的差异。因此,来自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和国家卫生研究院(NIHR)牛津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A. Sarah Walker等人展开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2013年3月5日的《临床感染性疾病》(Clincal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上。作者发现,能够根据艰难梭菌的基因型来预测CDI患者的14天死亡率,而且炎症反应是导致CDI感染后不良转归的主要原因。
研究人员对英国牛津郡2006年9月-2011年5月期间(约600,000人)所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这些菌株来自艰难梭菌毒素酶免疫分析(EIA)结果为阳性的粪便样品。比较感染不同进化支(clades)/序列分型(STs)菌株的连续艰难梭菌感染者和EIA阴性对照者的14天死亡率以及15种生物标志物的基线水平,并采用Cox回归分析和常规回归分析来调整人口因素/临床因素所造成的影响。
研究结果如下:研究人员一共收集到2745份(来自2222名成年人,中位年龄78岁)EIA测试结果为阳性的样品,这部分人群的14天死亡率为13%;对比27550份(来自20722名成年人,中位年龄74岁)EIA测试结果为阴性的样品,后者的14天死亡率为5%(绝对归因死亡率=7.7%,95% CI[置信区间]:6.4-9.0%)。由进化支5(clade 5)艰难梭菌所致的CDIs死亡率最高(25%[16/63],PCR- ribotype-078/ST-11),其次是clade 2(20%[111/560],99%为PCR- ribotype-027/ST-1)和clade 1(12%[137/1168])(校正后p值<0.0001)。感染位于clade 1的ST-44菌株(PCR- ribotype-015)的14天死亡率仅为4%(3/84,与感染位于clade 1的其他菌株相比,校正后p值=0.05)。菌株基因型也能显著影响中性白细胞计数的基线值:clade 5、2和1菌株所对应的基线值分别为12.4、11.6和9.5 x 109/l,对比EIA阴性者为7.0 x 109/l(p<0.0001)和ST-44型菌株感染者为7.9 x 109/l(p=0.08)。艰难梭菌类型特异性对死亡率的影响与嗜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rho=0.48)、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rho=0.4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rho=-0.45)以及血清白蛋白(rho=-0.47)之间呈强相关。生物标志物能够预测30-40%由于进化支特异性造成的死亡率差别。
作者发现,可以根据艰难梭菌的基因型来预测CDI患者的14天死亡率,而且与生物标志物的基因型特异性变化相关的超额死亡率强烈提示,炎症反应是导致CDI感染后不良转归的主要原因。此外,PCR-ribotype-078/ST-11(clade 5)型菌株能引起严重CDI,因此仍然有必要持续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感染疾病相关文章
肠炎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