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最新「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要点总结

2015-11-06 15:18 来源:丁香园 作者:galaxy-sk
字体大小
- | +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极具挑战的难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曾在 2007 年发布了「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内容仅针对急性 DILI, 2014 年 7 月美国胃肠病学会(ACG)发布了首个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实践指南,迈出了药物性肝损伤规范化诊治的第一步,然而该指南仅适用于特异质性肝损伤。

近期,中华医学会肝脏分会发布了国内首个药物性肝损伤指南,该指南同时适用于固有型 DILI(InDILI)和特异质性 DILI(IDILI)。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一下本指南的要点。

流行病学

1. 我国尚缺乏面向普通人群的大规模 DILI 流行病学数据,其主要原因为我国 DILI 数据多来自医疗相关机构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难以明确 DILI 在人群中的确切发病率。

2. 明确指出 DILI 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遗传因素如药物代谢酶等的 HLA 遗传多态性、非遗传因素如年龄、性别、妊娠、基础疾病等)、药物因素和环境因素(酒精、吸烟等)。

DILI 的耐受性、适应性及敏感性的定义

指南明确了 DILI 耐受性、适应性以及敏感性的定义,耐受性是指个体在药物治疗期间未出现肝损伤的生化学证据;适应性是指个体在药物治疗期间出现肝损伤的生化学证据,但继续用药生化学指标恢复正常;易感性是指个体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甚至停药后出现 DILI,且不能呈现适应性缓解。准确区分上述概念对 DILI 的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仍然分为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直接肝毒性和特异质性肝毒性两大类,而亦有学者将其概括为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所致的「上游」事件以及肝脏靶细胞损伤通路和保护通路失衡构成的「下游」事件,目前观点倾向于认为「适应性免疫攻击」是最后的共同事件。

指南提出,将 DILI 的发生发展完全归因于活性代谢产物增多而导致毒性增加的传统观念并不准确,目前观点认为,肝组织修复状态可能是肝损伤进展或消退的内在决定性因素。

指南新引进「恢复性组织修复(RTR)」的概念,RTR 以肝细胞再生和肝组织修复为特征。

近年提出的「两阶段模型」备受重视,阶段 I 是 DILI 的启动阶段,与药物的中间产物、自由基生成等机制有关,而阶段 II 是肝损伤的「进展或消退阶段」,与 RTR 的「缺乏」或「充分」相对应。

DILI 的病理分类

起初,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将 DILI 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而随着有关 DILI 研究的不断发展,其分类也随之发生变化,而目前国际上对 DILI 尚无统一的分类系统,而本指南综合各家意见,提出了我国的 DILI 病理学分类。

根据靶细胞分为肝细胞损伤、胆管上皮细胞损伤和肝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根据临床分型分为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胆汁淤积型和肝血管损伤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 DILI 包括小叶性肝炎(轻、中、重度)、混合性肝炎、淤胆性肝炎、单纯性淤胆和肝窦阻塞综合征(SOS)、肝小静脉闭塞症(VOD)。

慢性根据其发展过程分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胆管消失综合征/慢性淤胆型肝炎-胆汁性肝纤维化-胆汁性肝硬化、SOS/VOD-淤血性肝纤维化-淤血性肝硬化以及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PH)。不同分类之间均有其对应关系。

此外,本指南指出,药物诱导的肝脏肿瘤与非药物诱导的肝脏肿瘤难以鉴别,已证实的有口服避孕药及达那唑等合成代谢类固醇。

总结而言,DILI 的特点为损伤靶点多,病理类型多,囊括了肝脏病理的所有范畴,无特异性。

 DILI 的临床分型和表现

基于发病机制可分为固有型 DILI 和特异质性 DILI,前者有预测性,与药物剂量密切相关,潜伏期短,个体差异不显著,相对少见,后者可进一步分为免疫特异质性 DILI 和遗传特异质性 DILI。

基于病程分为急性 DILI 和慢性 DILI,既往肝细胞损伤型以 3 个月为界限,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则以 6 个月为界限,而 2011 年重新定义为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超过 3 个月,胆汁淤积型超过 6 个月为迁延性 DILI,此为新增概念,而任何类型的肝损伤持续超过 1 年定为慢性 DILI。

基于受损靶细胞类型分为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胆汁淤积型和肝血管损伤型,指南新引入「R 值」的概念,R =(ALT 实测值/ALT ULN)/(ALP 实测值/ALP ULN),而更有最新研究提出「新 R 值」的概念,不同之处在于取 ALT 或 AST 两者中的高值进行计算,主要根据临床表型及 ALT、ALP 和 R 值来进行鉴别。

修订的 DILI 的判断标准如下:1.  肝细胞损伤型:ALT ≥ 3 ULN 且 R ≥ 5;2.  胆汁淤积型:ALP ≥ 2 ULN 且 R ≤ 2;3.  混合型:ALT ≥ 3 ULN,ALP ≥ 2 ULN,且 2<R<5。若 ALT 和 ALP 达不到上述标准,则称为「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

实验室、影像和病理检查

血清 ALT、ALP、GGT 和 TBil 等改变为诊断 DILI 的主要指标;超声、CT、MRI 等常规影像学检查和 ERCP 在 DILI 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陆续报道新的 DILI 生物标志物(BM),包括与细胞凋亡相关的 BM、与细胞坏死相关的 BM、线粒体特异性 BM、与免疫应答相关的 BM、反映胆汁淤积的 BM、与药物代谢相关的 BM 等,然而,除与药物相关的 BM 外,其他 BM 对 DILI 的诊断缺乏特异性,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当上述检查无法明确是否为 DILI 时,可行肝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1. 诊断要点:需注意排除其他病因所致肝损伤,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其他遗传代谢性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和可能存在的自身免疫性肝损伤等;当有基础肝病存在时,叠加的 DILI 易被误认为原有肝病的发作或加重,需注意鉴别;当有多种病因存在时,更难诊断 DILI。

2. DILI 诊断流程:本指南推荐 RUCAM 量表对药物与肝损伤的因果关系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分结果可将因果关系分为 5 级,极可能>8 分,很可能 6-8 分,可能 3-5 分,不太可能 1-2 分,排除 0 分。

3. DILI 严重程度分级:国际上将急性 DILI 严重程度分为 1-5 级,结合我国肝衰竭指南,分级如下:0 级(无肝损伤),1 级(轻度肝损伤),2 级(中度肝损伤),3 级(重度肝损伤),4 级(急性肝衰竭),5 级(致命)。

4. 规范诊断格式:命名、临床类型、病程、RUCAM 评分结果、严重程度分级。如:药物性肝损伤,肝细胞损伤型,急性,RUCAM9 分(极可能),严重程度 3 级。

5. 鉴别诊断:应与各型病毒性肝炎、NAFLD、酒精性肝病、AIH、PBC、肝豆状核变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血色病等各种疾病鉴别,尤其需注意与经典 AIH 的鉴别,因两者临床表现类似。

DILI 的治疗

尽量停用可疑药物并避免再次使用可疑药物;此外,由于目前无证据显示 2 种或以上抗炎保肝药物对 DILI 有更好的疗效,因此,本指南不推荐 2 种或以上抗炎保肝药物联用。

轻度 DILI 停药后迅速恢复,重度需保肝药物治疗,推荐早期乙酰半胱氨酸(NAC)清除自由基,糖皮质激素对 DILI 的疗效缺乏 RCT 研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权衡利弊,谨慎选择。

经验表明,血清 ALT 相对高者可用双环醇和甘草酸制剂,血清 ALT 相对低者可应用水飞蓟素;熊去氧胆酸和腺苷蛋氨酸治疗胆汁淤积型 DILI 有效,上述药物亦缺乏 RCT 证实。对 SOS/VOD 等肝血管损伤型 DILI,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有一定效果。

对于出现肝性脑病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以及失代偿性肝硬化等重症患者,可考虑肝移植。

本文主要参考文章为2015年最新版《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编辑: 罗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