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转氨酶常见的三大误区,你可别「踩坑」

2017-10-25 13:47 来源:丁香园 作者:长青树
字体大小
- | +

血清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脏中,是反应肝细胞受损的敏感指标。正常情况下,血清中的转氨酶含量很低。当肝细胞变性、坏死时血清中的转氨酶会明显升高,临床上常将血清转氨酶作为筛查肝功能异常的重要指标。但对于转氨酶临床上常存在以下常见的误区。

一、肝功能=转氨酶?

一提到肝功能一部分刚步入临床的医生理所当然的把它等同于转氨酶,认为转氨酶正常肝功能就正常。实际上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肝脏酶学改变、胆红素代谢异常、物质合成功能障碍以及生物降解功能下降。转氨酶只是其中一项,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反应肝细胞损伤的生化指标。

肝功能检测指标包括肝细胞损伤标志物、胆红素代谢标志物、肝脏合成功能标志物以及肝纤维化相关血清指标。

肝细胞损伤标志物主要就是转氨酶,其次还有碱性磷酸酶、λ-谷氨酰转肽酶等;胆红素代谢标志物主要是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

肝脏合成功能标志物是指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A 和血清假性胆碱酯酶等;

肝纤维化相关血清指标是指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层黏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 等。

二、转氨酶水平高低=肝脏损伤程度的高低?

上面也提到转氨酶是肝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因此不假思索的认为转氨酶水平越高,肝脏损伤程度越严重,转氨酶水平越低,肝脏损伤程度越轻。目前临床上把转氨酶水平的高低等同于肝脏受损程度高低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大多数急性肝炎患者的血清转氨酶(ALT 和 AST)升高的水平与肝细胞受损程度呈正相关,但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的患者中转氨酶(ALT 和 AST)水平的高低则不能真实反映其肝脏受损的严重程度。临床上约 33.3% 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免疫耐受期转氨酶水平正常,但其肝细胞受损却呈进行性发展;各种原因的肝硬化患者,无论是代偿期还是失代偿期,其转氨酶水平也可表现为正常;肝衰竭的患者可出现「胆酶分离」的现象,即血清转氨酶可能表现为正常,而胆红素却持续上升 [1]。可见,仅仅根据血清转氨酶水平的高低评价肝细胞损害状态是不合理的。

三、转氨酶水平越高等同于乙肝的传染性越强

转氨酶水平的高低并不表示乙肝患者传染性的强弱,甚至可能恰恰相反,转氨酶水平越高,其传染性有可能越低。因为乙肝患者肝细胞在遭受破坏的同时,乙肝病毒也同时被机体免疫细胞吞噬。因此,我们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一些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有时甚至检测不到乙肝表面抗原,反而一部分患者可检测到乙肝表面抗体。其实,乙肝传染性的强弱取决于患者体内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及血液和体液中病毒数量的多少,而与转氨酶水平的高低无明显相关 [2]

参考文献:  

1. 缪晓辉,王俊学. 肝功能损害的诊断思路 [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9,8 (2):129-132.

2. 周平. 乙肝认识的种种误区 [J]. 江苏卫生保健,2015,(9):8-9.

编辑: 李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