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其中有部分患者在肠道感染恢复后仍存在腹痛、腹部不适、腹泻等症状,即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细菌生态失调和粘膜炎症损伤等均被证实与该疾病相关。
为了证实PI-IBS患者、普通IBS患者及健康人群粘膜和粪便微生物的区别,以及微生物与粘膜免疫系统之间的关联,来自瑞典和芬兰的研究者们开展了一项临床研究。结果表明PI-IBS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显著区别于其他两组,且微生物组成与患者HADs评分及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显著相关。该项研究发表于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上。
研究者从13 名PI-IBS患者,19名普通IBS患者和16名健康人群中分别收集其粘膜活检标本及粪便标本。通过基因芯片杂交、主成分和冗余分析来研究菌群16S rRNA基因扩增子,进而确定肠道全菌群的信息。此前研究已报道过微生物相关的肠道及粪便中淋巴细胞的比例。
结果显示,PI-IBS患者的粪便菌群组成与普通IB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与健康对照相比,PI-IBS患者黏膜及粪便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均显著降低。
根据先前的研究报道显示,上皮内淋巴细胞中CD8+ CD45RA+的比例与粘膜微生物多样性呈负相关。固有层淋巴细胞的比例与粘膜微生物多样性亦呈负相关。
此外,研究还显示,粪便微生物多样性与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
这项研究为探究PI-IBS患者相较于普通IBS患者及健康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组成提供了新的思路,由于PI-IBS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与普通IBS患者不同,常见的IBS治疗策略并不一定适用于PI-IBS。
该项研究结果表明,PI-IBS的治疗应该更加重视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如肠道微生态的调整或局部的抗炎治疗。
此外,研究揭示了PI-IBS患者微生物-肠-脑轴之间的相互关联,如肠道菌群与适应性粘膜性免疫反应及心理状态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还表明应进一步开展深入的干预性研究,以改善IBS尤其是PI-IBS的肠道生态系统和免疫功能,使更多的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