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的JAMA内科学上在线发表的一篇文章表示,最新研究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可使肝脏较早出现纤维化,并使很多患者快速进展为肝硬化。Medscape医学新闻对此进行了报道。
文章作者匹兹堡大学医学院Butt博士表示,在HCV感染后的10年时间内,约有18%的感染者会进展为肝硬化,与对照组相比,HCV感染者进展为肝硬化的风险约高出3倍。而多数恶化进展发生在病毒感染后的最初5年之内。
Butt博士等通过HCV感染退伍军人队列电子病历系统(ERCHIVES)检索出1840例患者,每例患者血清HCV抗体呈阳性,然后对这部分人群进行肝纤维化进展的等级评定,同时与1840例HCV抗体阴性的对照组队列进行比较。
研究人员根据两组人群的FIB-4得分情况,基于常规血检测结果,估计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其中,FIB-4得分大于3.5提示肝硬化。
研究结果显示,FIB-4得分在HCV感染机体血清学转阳后早期即开始逐渐增加,大部分患者在最初5年内得分变化显著,并在11年时间内呈持续增长趋势。HCV血清学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肝脏纤维化进展程度要高得多。
在HCV阳性组的患者中,18.4%后续进展为肝硬化,而对照组仅为6.1%。此外,HCV阳性组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时长显著缩短;随访5年后,HCV阳性组中超过15%患者确诊为肝硬化,而阴性组不足5%。
HCV阳性组患者中仅3.1%出现肝功能失代偿,而阴性组为1.4%;但两组相比,阳性组患者初次出现失代偿的时间明显比阴性组要短得多。超过半数的肝功能失代偿事件发生在确诊为肝硬化的最初2年时间内。
促使HCV阳性患者更易进展为肝硬化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白种人、高血压、酗酒或酒精依赖和贫血病史;其中,糖尿病、高血压和贫血史均与患者出现肝功能失代偿风险增高有关。
Butt博士等认为,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用以准确预测进展为肝硬化的个体特征风险因素。与现有主流观点不同的是,很大一部分比例的肝功能失代偿事件发生在没有提前确诊为肝硬化的情况下。因此,无论HCV感染者病毒感染持续时间以及之前是否确诊为肝硬化,都应对所有感染者进行密切的随访,并评估其肝功能失代偿的情况。
研究人员最后总结道,如果新型疗法确能减慢或逆转肝脏的纤维化进程,并延迟发生肝硬化的时间,那么上述研究则提示在感染早期进行治疗干预为佳。另外,如果患者已经发生肝硬化,那么尽早开始治疗病毒感染可能有助于少部分发生肝硬化的患者预防出现肝功能失代偿。
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国家研究所Ghany博士针对该项研究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所有HCV慢性感染者都应考虑接受抗病毒治疗,而轻度肝病不能成为那些已满足治疗要求而拒绝抗病毒治疗的理由。
但是相关治疗费用令人望而却步,最低如使用simeprevir 12周疗程需要6.6万美元,最高如使用sofosbuvir 12周疗程花费8.4万美元。
Ghany博士表示,目前值得期待的是,未来更多种新型治疗方案陆续面世,新药间的市场竞争将有望降低治疗成本。对于新药价格到底能降至多少,大家可以拭目以待。但若要等到药价降至足以供每一名HCV感染者都治疗得起的地步,近期则不大可能了。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及时发现那些未意识到自身感染病情的潜在患者并尽早给予治疗。
瑞士日内瓦大学医院Negro医生对HCV感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认为类似Butt等的研究还应提醒每位医生注意那些非病毒性、加速肝纤维化进程的可修正因素。人们可能认为使用抗病毒药治疗HCV感染就足够了,却忽略了其他加重病情因素的重要性,如酗酒、吸毒、代谢综合征等。
Negro医生表示,有的患者在被确诊为肝硬化后病情进展看似减缓了,究其原因,可能还与患者意识到自身病情而积极改变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医生的任务则是尽力避免患者进展到肝硬化、肝癌的阶段。对于HCV感染的具体病生理机制,仍有许多未知领域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