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性肠炎一例(图)

2014-07-11 23:11 来源:丁香园 作者:shuxiangrong
字体大小
- | +

病例介绍:

49岁男性患者,因持续性腹痛而转诊至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该患者既往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导致肾功能衰竭病史,并已进行了4次不成功的肾移植,目前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该患者在5年前既已停止使用所有免疫抑制类药物。

患者起病时表现为睡眠中被剧烈腹痛惊醒,无恶心、呕吐,无腹泻。遂就诊于其他医院,影像学检查显示存在进行性发展的肠缺血,遂进行了急诊剖腹探查术,但术中见肠道组织完好,无明显可引起急性腹痛的病因。

在转诊过程中,患者出现全腹腹肌紧张,但无腹膜炎体征。肠鸣音正常。直肠指诊可见棕色粪便而无黑便。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显著升高,为32×109/L,血红蛋白9.0g/dL,红细胞压积28.6%。PCR法检测艰难梭菌抗原及幽门螺杆菌抗原均为阴性。

CT扫描显示空肠肠袢增厚(图A)。为排除腹腔感染的可能,进行了血液、尿液、粪便的培养,并进行了广谱耐药菌检测,亦无阳性发现。但患者出现每日发热,体温高达39℃,并出现持续性严重便血,在近一周每天需要输注红细胞以补充丢失的血红蛋白。

为明确诊断对患者进行了食管胃十二指肠镜、结肠镜检查,结果发现在结肠和空肠末端有大量的血液附着,但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灶。单球肠镜检查显示空肠中段肠粘膜有扇形重度粘膜溃疡且组织脆性增加(图B)。

该患者的可能性诊断是什么?

图1. 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图A为腹部CT扫描结果,黄色箭头所示为空肠肠壁增厚。图B为肠镜检查结果,可见肠粘膜溃疡形成,并有新鲜血液附着。

诊断:巨细胞病毒肠炎

分析:对空肠溃疡处肠粘膜行H&E染色后进行病理学观察,可见特征性病毒感染的“鹰眼”征(图2所示,绿色箭头所指)。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巨细胞病毒为阳性。遂给予患者更昔洛韦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红细胞压积维持稳定,不再需要进行输血治疗,每日未再出现发热,提示治疗有效,故该患者最终诊断为巨细胞病毒性肠炎,该例报道于近期的Gastroenterology杂志上。

图2.H&E染色显示存在病毒包涵体(绿色箭头所示)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病毒初始感染的部位相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厌食、血便等。甚至有时可出现肠穿孔。通常90%的胃肠道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发生在移植术后100天内,对活检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是明确诊断的可靠手段。在组织侵袭性感染类型疾病中,血清学检测的敏感性不高。在某些孤立性胃肠道感染性疾病中通常血清学检测为阴性,所以血清学检查对诊断胃肠巨细胞病毒感染并非必须手段。

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方案根据宿主情况和感染部位不同而存在差异,包括更昔洛韦在内的抗病毒药物为一线用药。经典的治疗方案为高浓度足量更昔洛韦诱导缓解,通常用药疗程为2-3周,之后改为低剂量口服缬更昔洛韦进行维持性治疗。

一般,在对出现类似症状但无正常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在考虑诊断是通常首先排除了巨细胞病毒感染。但本病例有力的强调了,内科医生即使在面对既往有使用免疫抑制治疗,但现在已很长时间未再使用该类药物的患者,当其出现腹痛、发热、黑便等症状时,也需要警惕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可能。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shuxiangro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