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视野:DDW 2017 会后精粹

2017-06-20 12:09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2017 年 5 月上旬,国际消化病领域最负盛名的美国消化疾病周(DDW)在芝加哥落下帷幕,但是相关学术研究热度却在持续升温。

为促进学术交流,2017 年 6 月 10 日-11 日,由武田公司举办的「武冠中西:2017 美国消化疾病周精粹」-武田消化国际专家巡讲会分别在广州和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专程邀请到法国著名学者、细菌学专家 Francis Mégraud 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梁伟强教授,以及国内多位著名消化病学教授,为参会的 200 多名与会者及近 800 名在线观看直播的临床医生及学者,分享了 2017 DDW 最新消化领域临床研究进展。

这 2 场会议中,分别邀请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陈旻湖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 医院)消化病中心主任杨云生教授、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澍田教授担任主席。

B1497857465_small.jpg

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Maastricht-V 共识更新要点及 2017 DDW 新进展

来自法国波尔多大学并参与 Maastricht-V 共识报告制定的 Francis Mégraud 教授,就 Maastricht-V 共识报告的更新要点及 2017 DDW 新进展做了分享。

Francis Mégraud 教授强调幽门螺杆菌(Hp)胃炎是胃炎新分类中重要的一种,更是一种需要重视的传染病,在考虑功能性消化不良前需排除 Hp 胃炎。目前胃蛋白酶原血清学检查是探查胃黏膜状态最有效的非侵入性检查,而分子生物学检查可用于检测 Hp 和 Hp 克拉霉素耐药情况。

在克拉霉素高耐药地区,含或不含铋剂的四联方案仍为一线治疗方案,最佳治疗时间为 14 天;而一旦应用含克拉霉素的三联方案,必须优化质子泵抑制剂(PPI)。公共卫生方面,根除 Hp 治疗在胃癌高风险地区具有成本-效益优势,推荐 Hp 筛查和治疗策略;同时有效的疫苗将是避免抗生素选择压力的最佳公共卫生措施。至于胃微生物群方面,目前已证实布拉氏酵母菌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

2017 DDW 会中有关根除 Hp 治疗的新数据包括,四联伴同疗法在肥胖患者中获益更高;在克拉霉素高耐药区,以 PCR 为基础的个体化根除方案优于标准三联方案。

A1497857361_small.jpg
图为 Francis Mégraud 教授

2017 DDW 之消化道出血研究精粹

关于消化道出血(GIB),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梁伟强教授,就 2017 DDW 会议中的前沿进展进行了分享。

在上消化道出血方面,有研究发现,内镜下外置内镜夹(OTSC)对复发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较标准内镜治疗,显著改善成功初步止血和 7 天内无再出血的复合终点。

对于抗凝剂对 GIB 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显示指征性使用抗栓剂或新型口服抗凝剂对 GIB 患者住院时间、死亡率、出院后复发 GIB 或血栓栓塞事件等起到保护作用或无影响。

关于小肠出血的研究则发现,米索前列醇较安慰剂显著改善患者溃疡完全愈合率;而对长期应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心血管风险增加的关节炎患者而言,NSAIDs 引起的小肠出血很罕见。

在风险评分和死亡率预测方面,至少有三项研究探讨了新型评分对 GIB 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其中一项研究在与传统 GBS 评分比较后发现,新型评分(包括年龄、合并症、ASA 评分、血液检查及肌酐)对高危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更好。

B1497857466_small.jpg
图为 梁伟强教授

2017 DDW 之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新进展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肖英莲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主任王邦茂教授则分别在广州和北京与大家分享了 2017 DDW 会中有关胃食管反流病(GERD)诊治的新进展。

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烧心患者中真正的 GERD 患者不到 50%,比例虽不是很高,但多种因素与 GERD 相关,包括超重/肥胖、高血压、饮酒等,而炎症因子(如 PGE2)在其发生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并发症和食管外表现上看,食管外反流较 GERD 的弱酸反流发作更多;出现下呼吸道症状的 GERD 患者可能反流更常见,结局更差。

从诊断上看,双传感器 pH 检测能更准确检测真实反流事件;新型内镜引导导管实时测量黏膜导纳有助于区分 GERD 和功能性烧心;胃泌素 (G17) 水平则可能成为诊断的替代标志物。

从治疗上看,72.6% 的 GERD 患者服用 PPI 缓解症状,且轻度 GERD 按需 PPI 治疗有效,同时改善 PPI 早期治疗时机非常重要。此外,根除 Hp 可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和 GERD 症状;而手术,如黏膜切除术、胃底折叠术等均可改善 GERD 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B1497857467_small.jpg

2017 DDW 之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研究精粹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教授、北京同仁医院消化科主任张川教授,同样分别在广州和北京跟大家分享了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前沿进展。

首先,准确的诊断对早期胃癌患者非常重要,提高 ESD 适应证中每个因素的准确性可减少诊断误差。目前多项新技术在不同方面改善了胃 ESD 技术,如 S-O 金属夹、收缩网、血管夹-圈套器-抬举 ESD、新型多功能器械 Splash M-knife 等。

关于 ESD 的疗效,研究显示早期胃癌中 ESD 较腹腔镜手术更具优势;年龄和严重并发症可影响早期胃癌患者 ESD 后总生存期。对于并发症而言,有研究表明聚普瑞锌+PPI、内镜粘膜下注射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均可有效促进胃 ESD 所致溃疡愈合;胃 ESD 围手术期间持续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或抗凝剂等则可能导致胃 ESD 后出血风险增加等。

对于影响 ESD 患者预后的因素,研究发现,根除 Hp 可降低胃癌复发风险;而男性、肠化生、高度异型增生是异时性转移的危险因素;此外,RECQL4(属解旋酶家族,与一系列基因组异常的疾病有关)则可作为 ESD 根治术后异时性复发的预测标记物等。

B1497857468_small.jpg

2017 DDW 会议虽告一段落,但相关学术研究仍值得回味,无论是 Hp 感染、GERD、消化道出血亦或是 ESD,未来仍需要不断探索与研究。

编辑: 李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