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酶异常:广泛筛查还是针对性检查?

2017-02-28 21:13 来源:丁香园 作者:司空银河
字体大小
- | +

目前临床上针对肝酶升高有 2 种检测策略,一种为广泛筛查,即非针对性检测,其优点为方便快捷、检查彻底,但假阳性率偏高;另一种为针对性检测,即先检测常见病,排除常见病后再检测少见病,其优点为假阳性率低,但耗时长、就诊次数更多。

目前比较 2 种检测策略优劣性的数据尚不足,美国密歇根大学的 Tapper 博士等比较了 2 种检测策略的临床与经济效益,其结果发表于近期的 Journal of hepatology 杂志上。

研究者应用概率决策分析微观模拟模型来模拟了 10000 例肝酶升高(ALT>40 U/L,ALP 和胆红素正常)的成人队列,比较 2 种检测策略,非针对性检测策略在一次就诊结束后若有阳性结果则可获得诊断,若无阳性结果则判定为诊断不明,而针对性检测策略则一直随访至获得阳性结果为止或判断为需行肝活检为止,需行肝活检者,判定为诊断不明。

研究结果显示,针对性策略的花费稍高于非针对性策略,两者的确诊率分别为 53% 和 54%。此外,针对性策略需要更多的就诊次数,每得到一个诊断所需的检查次数也更多(1.61:1.35)。因此,鉴于非针对性策略用更少的花费即可得出更多的诊断,因此,非针对性策略的经济-效益比更高。但针对性策略的假阳性率更低且需要行肝活检的数量更少。

此外,研究者应用敏感性分析比较了两种策略在将疾病患病率如酒精性脂肪肝(ALD)、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药物性肝损伤(DILI)作为变量时的效益,结果显示,将 ALD、NAFLD 的患病率或检测前概率作为变量时, 若其患病率分别高于 51.1% 和 53.0% 时,针对性策略的经济-效益比更高,将 DILI 的患病率作为变量时,若 DILI 患病率>13%,也是针对性策略的经济-效益比更高。

在转诊中心,当已完成针对病毒性肝炎、ALD 和 NAFLD 的检测时,也是针对性策略的经济-效益比更高。

综上,在已知肝病的检测前概率的情况下,针对性检测显然更有优势,既可减少假阳性率的风险,同时又可降低费用。目前尚需进一步研究来促进针对性检测策略在电子系统中的量化,并将其推广至其他以非针对性检测策略为主的临床情况。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张跃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