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感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尤其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公共卫生条件受限、个人卫生意识不足及抗生素滥用等,食源性感染性疾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而西方国家对食源性感染性疾病则较为重视。但在全球化趋势下,疾病传播方式有了很大改变,若不能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的流行将不仅局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而是可以在全球迅速传播。
刚刚结束的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爆发流行,是有效控制感染性疾病的成功范例,但也导致了50人死亡。美国最近又在27个州发现77例沙门菌感染导致的肠炎,已引起1人死亡,其疫情趋势尚不清楚。
8月2日在《感染病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表明,对环丙沙星高度耐药的沙门菌“肯塔基”血清型已出现全球播散的趋势,通过多国合作监测研究可以快速确定该多耐药性沙门菌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是国际间合作预警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可靠模式。国内和国际间公共卫生、食品、动物监测系统的有机整合将有利于早期发现和鉴定新发病原体和有效预防传播。
在我国,随着国家公共卫生投入的增加和个人卫生意识的增强,食源性感染性腹泻近年来有所下降,但形势仍不容乐观,每年还有大量的食源性感染发生,且其中沙门菌感染导致的胃肠炎和细菌性痢疾占一定的比例。目前,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沙门菌感染的监测,及时发现和预防各种耐药菌导致的疾病流行和爆发。此外,我国在家禽和水产品养殖中,抗生素使用情况严重,是导致细菌耐药发生及人类疾病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食源性感染性疾病控制中,国家公共卫生、食品和农业等多部门合作联动势在必行,否则难以有效控制耐药菌的发生、传播和流行。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 王贵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