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病毒感染或可增加1型糖尿病风险

2014-10-27 18:32 来源:丁香园 作者:desperado-c
字体大小
- | +

台湾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童年期间有肠道病毒感染病史的患者发生1型糖尿病风险增加。该研究第一作者,来自台湾中国医药大学的Tsai-Chung Li教授透露道,“有肠道病毒感染病史的儿童发生1型糖尿病风险增加48%。”

Li教授指出,这是第一项探讨1型糖尿病与肠道病毒感染之间关系的全国性、回顾性队列研究。虽然这项研究本质上是一项观察性研究,但是,其研究结论足以指导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Li教授及其同事将研究结果发表在Diabetologia杂志上。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童年期间接种预防肠道病毒感染的疫苗或可延缓1型糖尿病发生率上升趋势。但是,Li教授也指出,当前尚无抗病毒药物或疫苗可用于治疗肠道病毒感染。虽然有研究显示,正在开发的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在中国健康儿童中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但是,对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无交叉保护作用。保护作用更广的肠道病毒疫苗可能更有助于预防1型糖尿病。

Li教授解释到,当前观点认为,1型糖尿病发病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包括遗传易感性、免疫系统和环境因素。近年来,1型糖尿病发病率在全球快速增加,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但是,不同种族间1型糖尿病发病率仍有很大差异:中国和委内瑞拉1型糖尿病发病率仅为0.1/100000人年,而芬兰1型糖尿病却高达64.3/100000人年。

在某些国家,肠道病毒感染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可能并不重要。例如,芬兰肠道病毒感染的发病率非常低,因此,遗传背景更有可能在该国1型糖尿病高发病率中发挥关键作用。

但是,在其他地区,肠道病毒感染可能与1型糖尿病发病有关,而且这个观点在40多年之前就已被提出。之前虽有大量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探讨这个问题,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受临床研究样本量小限制。

通常认为,台湾1型糖尿病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是,在过去几十年期间,台湾1型糖尿病发病率快速增加,并与肠道病毒感染发病率增加相平行。因此,中国医药大学研究团队决定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肠道病毒由一大类病毒家族组成,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这些病毒感染引起最常见的疾病是疱疹性咽峡炎,患者表现为发热、咽炎和溃疡性喉炎,但是这种疾病通常是自限性的,预后良好。

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另外一种常见疾病是手足口病,特征性表现为低热、扁平斑丘疹,可累及手、足和口腔的皮肤黏膜。这种疾病常在幼儿园或托儿所出现小规模的流行,而且常在夏季和秋季发病。1998年台湾曾出现过手足口病爆发流行,估计约有150万例患者,其中405例合并严重的并发症,78例死亡。除此以外,大多数感染引起的症状都比较轻微,患者恢复期间无任何并发症。

为了探讨普通肠道病毒感染与1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Li教授等利用台湾国民健康保险系统数据,分析2000至2008年期间有或无肠道病毒感染病史患者18岁前2型糖尿病发病率。

该研究中,大多数肠道病毒感染(97%)为疱疹性咽峡炎(436372例)和手足口病(116441例),而且,由于这些疾病通常预后良好,大多数病例仅有临床诊断,而未经实验室确诊。分析发现,有肠道病毒感染病史儿童的1型糖尿病发病率高于无肠道病毒感染病史儿童,分别为5.78/100000人年和3.89/100000人年。校正混杂因素后,与无肠道病毒感染病史儿童相比,有肠道病毒感染病史儿童发生1型糖尿病的风险比为1.48。

Li教授解释道,台湾1型糖尿病发病率相对较低。近年来,大量来自南亚地区的民工和外籍新娘涌入台湾,包括泰国、菲律宾、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导致台湾肠道病毒感染发病率显著增加,而且,考虑到在这样一个相对较短时期内发生基因流动和基因漂流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我们认为,近几十年期间台湾1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加很大程度上与台湾儿童肠道病毒感染发病率上升有关。因此,肠道病毒可能在台湾1型糖尿病发病率增加中发挥关键作用。

Li教授总结到,假如肠道病毒感染与1型糖尿病之间确实有因果关系,通过一些预防策略(例如使用能有效预防肠道病毒感染的疫苗)或可有望降低台湾1型糖尿病发病率。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chenglia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