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美国消化疾病周胰腺癌前沿进展报道

2014-07-02 12:05 来源:中华消化杂志 作者:何相宜 袁耀宗
字体大小
- | +

消化疾病周(Digestive Disease WeekDDW)是由美国肝脏疾病协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v of LiverDiseases AASLD)、美国胃肠病学协会(American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AGA)、美国胃肠内镜学会( American Societv fo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ASGE)和消化道外科学会(Society for Surgery of the AlimentaryTract ,SSAT) 联合举办的国际上规模最大和最富盛名的消化疾病专业会议。

DDW每年吸引了全球最多的胃肠肝病学、内镜学和消化道相关领域的医生、研究者和学者。2014DDW536日在美国芝加哥麦考密克展览中心顺利召开,本次大会展示了5 000多个有关胃肠病学研究、医疗、技术等各方面的前沿进展摘要,并举办了数百场专题讲座。现对会议中的胰腺癌相关进展进行简述。

 一、胰腺癌的新型诊断标志物与早期诊断

目前尚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令人满意的胰腺癌诊断和筛查的肿瘤标志物。本次大会有两场专门针对胰腺癌早期诊断及标志物研究进展的主题会议,体现了其在消化学领域的活跃性,是本次会议的热点问题之一。两次主题报道分别为53日由AGA主持的壁报专场与56日由ASGEAGA共同举办的“胰腺癌新型筛查策略和早期诊断方法”焦点论坛。

Chung Wah Wu教授在焦点论坛中报道了一项基于检测粪便中的miRNAsDNA标志物组合的胰腺癌检测方法。通过比较58例胰腺癌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粪便中miRNAsDNA标志物(甲基化的BMP3、突变的K-RASB-actin)的水平,建立了基于miRNA-1290DNA标志物和年龄三因素的回归诊断模型。

以年龄标准化的AUC作为分析基础,结果显示单独检测miRNA1290AUC0.74,单独检测DNA标志物组合的AUC0.81,上述两者联合检测的AUC0.87,且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大幅提高。

本次会议还报道了几项胰腺癌新型诊断标志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此外,克里夫兰医学中心Tyler Stevens等报道了血液中的氧化磷脂作为胰腺癌筛选工具的研究。

该研究采用质谱法检测胰腺癌患者和对照组(包括胰腺炎患者)血清中的12种不同的氧化磷脂酰胆碱( oxPC)水平,发现1-palmitoyl-2-(9-oxononanoyl)-sn-glycero-3phosphatidylcholine(ONPC)具有最佳诊断效力,如结合年龄因素则更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女ONPC联合年龄的诊断模型在训练队列中的AUC可达0.90,而在255例的验证队列中AUC仍有0.76,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61%

除上述之外,壁报展示中亦有多项相关报道。其中有以血清长链脂肪酸和甘油磷脂酰胆碱的降低作为胰腺癌的诊断标志物和高危因素,质谱分析鉴定的脂肪酸PC-594标记在胰腺癌组中较对照组降低5倍,诊断胰腺癌的AUC0.95。血清正五聚蛋白一3( pentraxin3PTX3)>8ng/mL诊断胰腺癌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可达72. 09%89. 47%,AUC0. 946

肥胖、糖尿病和胰腺炎被认为与胰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故此类高危人群的筛查亦是研究的热点,本次会议中无论是大会发言还是摘要报道均有多项相关内容。新发糖尿病是胰腺癌的早期症状,然而伴新发糖尿病的胰腺癌发病率仍较低,如何更高效率地鉴定出这部分患者的诊断难题是本次大会研究的热点。

Khalid George等对新发糖尿病患者发生胰腺癌的高危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无糖尿病家族史和高糖化血红蛋白是发生胰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Banke Agarwal教授则报道新发糖尿病患者中,非肥胖者较肥胖者的胰腺癌发生率高[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 =1. 76P=O.OO1],有胰腺炎史较无胰腺炎史的胰腺癌发生率高(RR=4. 99P<O. 01)。糖尿病伴非肥胖和有胰腺炎史的患者具有最高的胰腺癌发生率,可能是需要加强监测、密切随访胰腺癌发生的人群。

另有一项研究报道提示肥胖不仅与胰腺癌相关,而且特别是向心性肥胖、内脏肥胖还与胰腺上皮内瘤变(pancre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PanIN)相关。该研究显示PanIN的发生与胰腺脂肪化(小叶外P=0. 010,小叶内P<0. 01)、小叶内纤维化(P=0003)、高BMI(P=0. 030)、皮下脂肪(P=0. 020)、内脏脂肪(P=0. 020)均相关,且PanIN的发生个数还与内脏脂肪相关(r=0. 22, P=0. 040),但与皮下脂肪不相关。

肥胖不仅与胰腺癌发病相关,还可影响胰腺癌的预后。Bun kim等报道了在首次诊断时的内脏脂肪含量与不良预后相关。内脏脂肪含量高的患者的无病进展期及总生存期均较含量低的短。

影像学检查和超声内镜在胰腺癌诊断中起重要作用。超声内镜下的细胞学检测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方法,如何提高诊断效率始终是各项研究的努力方向。Sachin Wani等在热点论坛上报道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有关即刻现场细胞学评价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诊断胰腺肿瘤中的作用。

该研究显示在EUS-FNA过程中,有细胞学专家在场并不能改变恶性检测率和样本不足率,但能显著缩短阅片时间(P<0. 01)。另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超声内镜下细针抽吸和细针活组织检查用于诊断胰腺肿瘤和非胰腺肿瘤的诊断效能和取样量,结果显示后者的诊断正确率和取样量均高于前者。

此外,采用超声内镜引导下取得的相关样本进行分子或细胞学检测也是近年来的新型研究方向。Irving Waxman介绍了采用超声内镜引导下对胰腺癌患者门静脉取样检测门静脉内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方法,结果显示门静脉CTC含量明显高于外周血(平均值分别为71.80.3P<0.05),在10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因此该方法较安全可行。

检测超声内镜下所收集的胆汁中的DNA标志物组合(包括12DNA的甲基化、K-RAS突变和B-actin),能很好地区分胰腺癌与非胰腺癌疾病(包括胰腺炎、癌前病变、参考对照),AUC可达0.91。除超声内镜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MRI等在胰腺癌诊断中亦有重要作用。

MarioGruppo等报道,术前行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检测胰腺癌的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是除CA19-9以及临床分期外的独立的胰腺癌生存期因素。荷兰鹿特丹大学Femme Harinck教授报道了一项盲法比较MRI和超声内镜用于胰腺癌筛查的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内镜和()MRI只能检测出约13的高危胰腺癌患者(一生中患病风险>10%)的胰腺病变,而两者的一致率(24.8%)较低,多数临床决策( 72%)根据超声内镜做出。

二、胰腺癌相关病理及分子基础研究进展

本次大会在“胰腺癌:现在与将来”研究论坛专题会场报道了两项胰腺癌相关分子机制的突破性进展。以往已发现p120连环蛋白(p120 catenin)缺失是胰腺癌的预后不良因素,然而机制不明。

Maximilian Reichert等建立p120连环蛋白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并结合KrasG12D突变小鼠模型,结果显示p120连环蛋白基因的单等位基因缺失结合KrasG12D突变能加速其向转移性胰腺癌方向发展,但将KrasG12D突变导入p120连环蛋白双缺失的小鼠,则小鼠无法存活。这一模型为研究胰腺癌的发生、上皮一间质转化等提供了新型的符合生理的工具。WEE-1非编码区所含有的56 bp长度的碱基序列为转录因子HuR结合元件。

Shruti Lal报道在家族性胰腺癌患者中,这一区域含有TT插入突变的比率是正常的3(分别为380%12. 5%)TT插入后导致DNA损伤时诱导的HuRWEE-1的编码DNA无法结合,WEE-1基因表达下降,DNA损伤修复失败。这一研究可能为将来筛查家族性胰腺癌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

除上述研究以外,另有众多胰腺癌相关基因的新进展报道,如一氧化氮硫化氢一阿司匹林(NOSH-aspirin)靶向胰腺癌中的NF-KB、叉头框蛋白M1(forkhead  box protein  M1FoxMI)p53基因,起到抗肿瘤作用;癌组织间质中的细胞黏合素C(tenascin C)诱导胰腺癌细胞的侵袭迁移;靶向REIC/DKK-3基因可能用于胰腺癌的治疗等。

在会议结束前,大会选举密歇根大学卫生系统的Grace Elta教授为DDW委员会新任主席,并高度评价前任主席牛顿一韦尔兹利医院Larrv Friedman教授6年来所做的贡献,并表示在新任主席的带领下,DDW将继续提供激动人心的研究、新颖的项目,以及为对消化疾病感兴趣的专业人士提供专业互动等。

下一届DDW(2015)将于明年516日至19日在华盛顿举行,敬请期待明年的精彩报道。

文章摘自《中华消化杂志》2014年6月第34卷第6期P412~413

文章作者:何相宜 袁耀宗


编辑: journal003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