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发病机制。
除吸烟、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等传统风险因素外,冠心病可能还与一些新型风险因素有关,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 Hp 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在酸性胃黏膜表面寄生并致癌的细菌,其可在胃黏膜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存活和复制,从而逃避宿主清除。近年来,随着 Hp 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Hp 与心血管病的关系逐渐受到关注。
致病机制
Hp 感染致冠心病的直接和间接机制包括慢性 Hp 感染状态诱发的炎症反应、内皮损伤、凝血级联反应通路的慢性激活所致的凝血和血小板聚集强、脂质代谢失调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另外,病原体可能通过诱导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启动自身免疫过程、改变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而直接影响血管壁。以上致病机制中,以炎症反应作用为主,其他机制与其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冠心病的发生。
1、炎症及免疫反应相关机制
Hp 感染通过诱导炎症反应促进冠心病进国展。Hp 感染可引起动脉壁的局部炎症,诱导大量炎症因子合成和释放,破坏内皮细胞的血管张力维持作用,损伤内皮细胞功能,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此外,Hp 可促进白细胞释放,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物质,促进血液凝固。Hp 还可与血小板糖蛋白 Ⅰb、L 选择素和 P 选择素相互作用,并与假性血管血友病因子结合,诱导血小板聚集。
短时间内大量血小板聚集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有研究证实,Hp 感染可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
Hp 感染的严重程度与相应炎症因子水平呈正相关,炎症因子释放还可启动机体免疫机制,宿主通过对定植于胃的细菌发生免疫反应,引起细胞因子、类二十烷酸等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2、氧化应激作用
氧化应激是自由基在体内产生的作用,是机体出现衰老和疾病的重要因素。有研究发现,长期慢性 Hp 感染患者体内氧自由基的释放量明显增多。
活性氧类可诱导脂质过氧化,将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并进一步损伤动脉内膜,导致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表面特性发生变化,使黏附因子表达增加,进而导致内皮细胞上黏附因子的数量逐渐增多。
黏附因子从内皮细胞间移入内膜下成为巨噬细胞,通过清道夫受体吞噬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巨噬细胞成为泡沫细胞,从而形成最早的粥样硬化病变脂质条纹,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As)进展。
另有研究显示,活性氧类可引起环加氧酶 2 的过表达,Hp 相关急性和慢性炎症与环加氧酶 2 表达有关,其表达水平与慢性炎细胞浸润程度呈正相关,由此可见, Hp 可通过氧化应激作用诱导相关炎症反应,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从而促进冠心病进展。
3、细胞毒力因子的作用
Hp 毒力因子包括 VacA、 CagA、热激蛋白、尿素酶等,这些毒力因子通过自身毒力作用及其诱导的免疫和炎症反应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综上,Hp 通过炎症、免疫反应及氧化应激等机制损伤血管内皮、刺激血小板活化来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对于合并 Hp 感染的冠心病患者以针对其发病机制的抗炎及抗氧化应为主要治疗。对于以细菌毒力作用为主要发病机制的 Hp 感染患者根除 Hp 治疗,有望降低 Hp 感染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排版:鹤儿
题图:站酷海洛
投稿:heer897@163.com
参考文献
[1] 肖园园, 何胜虎. 幽门螺杆菌与冠心病的关系 [J]. 医学综述, 2020, v.26(03):120-124.[2] 朱秀芳.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的关系 [D]. 河北医科大学, 2015.[3] 刘晨晨, 李稳, 汲书生.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山东医药, 2017, 57(024):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