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

2014-03-26 21:46 来源:丁香园 作者:tiancai_erbao
字体大小
- | +

通过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进行专业的健康护理管理,我们对该疾病的变异、病程以及并发症等都较之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也有了明显改善。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于什么时候、应该如何使用现有的治疗方法,也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英国戈尔韦尔NUI药理和治疗研究室的Egan教授,以及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消化科的Sandborn教授等人,以炎症性肠病为专题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在2013年的Gut杂志上。本文对该系列文章的六大要点进行了总结。

1、 肠道微生态与炎症性肠病

近年来最伟大的科学进步,或许就是通过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对炎症性肠病易感性相关的遗传因素,与患者自身肠道微生态改变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虽然在了解基因组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方面仍需进行大量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思路是今后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基因组-微生物的交互作用研究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在某些人群中,通过饮食或其他治疗干预措施调节肠道微生态,具有可以影响疾病发展的潜能。这一发现将为炎症性肠病的分类和管理开启一个新篇章。

2、免疫功能紊乱与炎症性肠病

我们从与炎症性肠病具有相似临床特征的单基因疾病研究中,了解了很多关于肠道炎症发病机制的知识。将这些功能紊乱的疾病进行分类发现,有一组肠粘膜上皮屏障功能缺失、免疫缺陷以及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活性缺陷为特征的疾病。

近年来,在免疫细胞功能缺陷引起肠道炎症的发病机理方面,我们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重要的是,我们对肠道免疫调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提供了更有效的研究理念,并开展了炎症性肠病发病风险相关等位基因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发现了一系列与自噬功能相关的易感基因。

3、个体化治疗方案发展

虽然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能够为特定类型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很好的证据支持,但仍无法满足目前日常临床实践中最优治疗方案的选择所需。这些知识的缺口,导致我们在研发更好的疾病分类工具方面仍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临床实践中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管理方面,当前的主要趋势集中在开发个性化和个体化的炎症性肠病管理模式,并以此作为对特定患者选择治疗方案的客观理由。

4、疾病诊断方法的发展

近年来,我们对于血液和粪便生物标志物、影像学检查以及内镜检查在诊疗炎症性肠病中的优点和局限性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联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准确的了解及预测每个患者的疾病进展,并为患者进行“量体裁衣”式的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5、生物制剂应用研究的发展

在生物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所有胃肠病学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引起的初次用药无应答以及继发性应答缺失。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各种方法来测定患者体内生物制剂的血药浓度,以及针对该种生物制剂的免疫原性,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浓度。这一检测的实用性越来越引起关注。高药物谷浓度、不存在抗药抗体与更好的临床获益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目前根据这些参数选择个体化药物剂量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当中,我们迫切期待着这些研究的结果。

6、新药研发

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新药研发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在研究中,一些新研发出的靶向新通路、肠道炎症发病机制相关的单克隆抗体以及一些可以干扰细胞内促炎信号通路的小分子药物,都显示出了很有应用前途的结果。

在不久的将来,具有特异性肠道活性的抗粘附抗体也可被应用于临床。内科医生将有更多、更丰富、更有效的药物可供选择来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未来应用研究的重要挑战在于,需要更清楚的了解现有药物的相对有效性和风险性。

总结

从最初发现以炎症性肠病相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为基础的风险等位基因,最开始生硬的使用皮质类固醇和5-氨基水杨酸作为基础治疗药物至今,我们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新药研发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近几十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各项相关研究,使我们对炎症性肠病的全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这些研究的努力能使炎症性肠病患者从中切实获益。

编辑: shuxiangro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