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世界上肿瘤相关性死亡最常见的原因因。尽管慢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导致胃癌的最主要原因,但大部分感染者并未发展为胃癌,提示还有其他因子可能参与致癌过程。
EB病毒(EBV)可见于9%的胃癌细胞中,因此有学者提出它可能会导致胃癌,但是其和胃癌预后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立卫生肿瘤所的 Camargo等进行了相关研究,发表于2014年2月的GUT杂志上。
研究共包括1976年-2010年在13个胃癌中心(亚洲8个、欧洲3个、拉丁美洲2个)诊断为胃癌的4599名患者,采用EBV诊断金标准,即EBV-RNA(EBVR)原位杂交法诊断胃癌组织中是否存在EBV。
结果表明,患者诊断胃癌时平均年龄为58岁,其中男性占71%。绝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处于进展期(52%为III期和IV期),70%位于非贲门部位,57%Lauren组织学分型为肠型,中位随访时间3年时有2247名(49%)患者死亡。
375名(8.2%)患者为EBV阳性,未调整的Logic回归分析示EBV阳性在分期较早、病灶位于贲门、组织学为弥漫型、分化较差以及男性胃癌患者中高发(图 1)。
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每改变1个单位,OR改变0.79,且T、N、M均与EBV阳性有关;相互调整模型分析显示T、M与EBV阳性有关,而N则无关
图1 EBV阳性胃癌患者的基本特征
未调整的Cox回归分析示,TNM分期是预测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与I期相比,II期、III期、IV期的HR分别为为3.1、8.1、13.2。其中患者年龄、肿瘤解剖部位、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均为死亡率预测因素,而性别、诊断时的年份则无关。EBV阳性的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5年,而阴性患者仅为5.3年(图2)。
图2 EBV(+)、EBV(-)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多因素变量模型分析显示,TNM分期、年龄、肿瘤解剖位置及分化程度均为与死亡率相关的因素(图3),且分期为晚期、老年及分化差的患者预后差。
与位于贲门部的肿瘤相比,其他部位的肿瘤预后较差,而交界处的肿瘤、残胃癌预后较好。当年龄及其他因素一致时,EBV阳性与死亡率降低相关。
图3 EBV状态及其他变量与总体死亡率的关系
在包括组织学分型的模型中,不同HBV状态、分期、年龄及肿瘤部位的HR相似。与弥漫型患者相比,混合型及非特异型患者的死亡率相似,而肠型患者预后较好。
EBV阳性患者HR为0.71,各大洲之间无显著差异(亚洲0.73、欧洲0.48、美洲0.92)。研究结果显示,EBV阳性的胃癌患者生存期更长,但目前其机制尚不明确。相关假说包括:1.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癌巢浸润,或可促进清除EBV阳性的癌细胞;2.EBV阳性的胃癌中更易出现与预后较好相关的基因变化;3.EBV 阳性的肿瘤对化疗诱导的凋亡更敏感。
本研究是目前样本量最大的有关EBV与胃癌预后相关性的研究,但若要证明上述假说,仍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