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于澳大利亚韦斯特米德医院的Michael J. Bourke院士等于2013年12月在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上报道了一则病历。
女性,64岁,内镜下发现十二指肠球部偶发一个无蒂的10mm大小(Paris 0-Is)的粘膜下病变,活检显示为神经内分泌瘤。
超声内镜确认:粘膜下10*10mm大小的实质性占位,并没有侵犯到固有肌层。
奥曲肽PET-CT扫描显示仅为局部病变。
随后,稀释的靛胭脂,肾上腺素(1:100000),和琥珀酰明胶进行粘膜下注射,之后用奥林巴斯的dual刀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一次性完整地剥离病变。
术后病理报告:粘膜下层高分化类癌,基底及切缘均为阴性。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可以达到整块R0切除的疗效,是胃肠道早期肿瘤的标准治疗方式。小于1cm的局部类癌行内镜下切除可以到达根治的效果。但是,对于十二指肠处病变,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有一定的技术挑战,并且并发出血和穿孔的风险较高。十二指肠球部缺乏粘膜皱褶,并有较厚的肌层,故相对还是比较安全的。这一病例说明了,对于十二指肠类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可以到达R0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图A、内镜下,十二指肠球部前壁远端可见一无蒂的10mm大小(Paris 0-Is)的粘膜下病变。
图B、稀释的靛胭脂,稀释的肾上腺素(1:100000),和琥珀酰明胶进行粘膜下注射,从肛侧开始行环周粘膜切开。
图C、行内镜粘膜下玻璃
图D、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粘膜缺损处干净无出血。
小编补充说明: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组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许多器官和组织,其中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
约占55%~70%。而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率相对较低,生长速度缓慢,早期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随着电子内镜和超声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愈来愈多的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以得到早期发现和诊断。以往消化道肿瘤的治疗
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近年来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ESD愈来愈多地应用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的治疗中。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预后主要与肿瘤的大小、浸润的深度、组织病理学分级以及肿瘤表面是否有溃疡等有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肿瘤的大小和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小于1 cm的很少会发生转移,而肿瘤直径如果大于2 cm,转移发生的机率可高达70%。目前临床上多主张根据病变大小,结合浸润深度及组织学类型选择最佳治疗方式。有研究表明,若肿瘤直径小于2 cm,无肌层或淋巴结浸润时,可行局部切除;直径大于2 cm或侵及肌层或淋巴结时,应行外科根治手术。
其实在2012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就曾在《中华消化内镜杂志》报道过,采用ESD方法治疗19例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看来我国的内镜事业发展似乎比国外快那么一小点,但不能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