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专家委员会合影
2013年12月21日,《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定稿发布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感染病学、肝脏病学以及消化病学专家齐聚杭州,共襄此次盛举。
肝脏是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器官,也是各种致病因子或疾病常常侵袭的器官,肝损伤常伴有炎症反应,一旦发病,从肝脏到全身内环境均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抗炎保肝治疗就显得极为重要。对于不同病因的肝病,均需充分了解其与炎症的关联,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
目前已有多种抗炎保肝药物用于临床,常用的药物有甘草酸制剂、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水飞蓟素类等。其用药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功能、增强肝脏解毒功能等。但由于对药物种类和疗程选择等具体问题缺乏统一意见,目前对于抗炎保肝类药物的应用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有关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这类药物也仍然存在争议。
为此,来自国内感染、消化以及肝病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近年来国内外肝脏炎症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等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分析,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共同努力,形成了本版《肝脏炎症及防治专家共识》,从而使肝脏炎症的预防和诊治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并为临床医生的工作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定稿发布会由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主持,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缪晓辉院长、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王宇明院长分别对《共识》撰写过程以及《共识》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和解读,北大医院王贵强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田德英教授、浙大一院盛吉芳教授等出席了会议。
李兰娟院士为发布会致辞
缪晓辉院长指出,抗炎是保肝的最基础,如果炎症持续存在,则肝脏损害持续存在,需要通过抗炎来阻止肝脏的持续损害。血清ALT指标与肝脏炎症之间的密切关系,但ALT水平并不能够真正准确的反映肝脏功能的好坏,降酶并不等同于保肝,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年龄加以区分。
缪晓辉院长会议报告
针对肝脏炎症诊疗中出现的各种临床问题,中华医学会相关领域的专家认为有必要出台一部共识,来指导本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临床医生怎样合理使用抗炎保肝药物。2012年11月23日,肝病领域相关专家在南京启动了“抗炎保肝药物机制及诊治共识专家会”,并于2013年9月14日在杭州举行了《共识(草案)》讨论会。经过一年时间的研究讨论,《共识》于2013年12月21日正式定稿。
王宇明教授会议报告
《共识》共包括肝脏炎症概述、发病机制及病理学改变、临床分型及诊断,肝脏炎症治疗、保肝用药及预防保肝等五大部分,并提出了16条专家推荐意见。《共识》指出,肝脏炎症坏死及其所致的肝纤维化是肝病进展的主要病理基础。对于有明显病因的肝脏炎症,比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去除病因是关键,首先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再辅以保肝治疗,相辅相成,双管齐下。而对于病因不明或无法针对病因有效治疗的肝脏疾病,抗炎保肝则已成为主要的治疗选择。以甘草酸类制剂为主的抗炎保肝药物能够有效改善肝生化指标,并显著减轻肝细胞损害,但应注意同时使用的抗炎保肝药物种类不宜过多,最多不超过3种,以免增加肝脏负担。用药期间应注意定期随访监测,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与会专家针对《共识》内容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并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意见。《共识》终稿修改完成后,将于2014年2月,在《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临床传染病杂志》上同期发表,其修改意见的英文版也发表于SCI期刊。并计划于2014年3月启动全国巡回宣讲。
作为肝脏炎症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抗炎保肝具有重要意义。《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的形成充分调动了中国肝病领域广大专家和医生的积极性,是适用于我国患者人群的临床诊疗指南。《共识》的发布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肝脏炎症诊治规范化、合理化、个体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