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消化内镜作为一种微侵入的检查方式已在胃肠道及胆胰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据报道,美国每年实行超过10,000,000例的内镜操作,尽管这一数据在世界范围内暂无数据表明,但从内镜普及的程度推断,此数据定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西方国家,内镜已经成为常规检查之一,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内镜操作有时只能在某些较好的医院实现。
在过去的十年里,许多新的内镜技术和设备的出现及引入,如胶囊内镜技术(VCE)和双气囊小肠镜(DBE)等都大幅提高了内镜在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作用。与此同时,内镜也经历了一场从单纯诊断到兼有微创治疗作用的革命,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ESD)治疗某些黏膜病变也越来越常见。
内镜领域的进展开辟了消化道疾病诊治的新纪元。目前,并没有系统的数据表明中国内镜的现状及发展情况,因此,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杨云生教授等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发表于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杂志上,以阐述中国大陆地区内镜技术现况及在过去十年里取得的进展。
研究方案
根据医院的规模(床位数)、所处位置将中国大陆地区的医院划分为三个级别:1、省级医院(每家医院的床位数>1000张,常坐落在省会城市);2、市级医院(床位数在500~1000张之间,常坐落在市区);3、县级医院(床位数<500张,常坐落在县城)。也可分为大规模(对应于省级医院)和中小规模(对应于市级和县级医院)两类。内镜室或内镜中心的等级则根据所处医院的等级划分。
研究共选择了属于中国消化内镜协会的289个公立医院的内镜室,这些内镜室的主任收到一份以E-mail形式寄出的调查问卷,对于不知道E-mail地址的情况,则通过电话访问的形式填写此问卷。调查进行时间为2011年4月12日至2012年2月15日。
问卷内容则是关于内镜室的设备及操作情况的21个问题,主要有:每年该中心实施的内镜操作例数、该中心所有种类内镜设备的数目及品牌、内镜操作间的数目、专职内镜医师及护士的数目、主要的内镜辅助设施(如X光机)及能进行的操作(如ERCP、EMR、ESD)等。
研究结果
研究人员根据问卷回复的满意度最终确定了来自28个省不同级别医院的169个(58.5%)内镜室的调查结果,其中,有44个省级医院(26.0%)、91个市级医院(53.8%)和34个县级医院(20.1%)。研究结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 每年的内镜操作例数
44个省级医院的内镜室每年的内镜操作例数均不少于5000例,远远高于市级医院和县级医院的数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table1)
2. 拥有的内镜数目及种类
总体来说,这169个内镜室平均每个中心拥有9.3个内镜(包括所有种类),根据医院级别分层分析,省级医院的每个内镜室拥有22.4±5.5个内镜,市 级医院为5.4±1.4个,县级医院为2.7±1.2个。并且,26家(59.1%)省级医院的内镜室拥有10个或以上内镜,该比例远远高于市级 (6.6%)和县级医院(0.0%)。
胃镜在所有内镜室都得到了普及。结肠镜在省级和市级医院的拥有率分别为100%和97.8%,高于县级医院(88.2%);只有省级医院拥有小肠镜,在同级别医院中占40.9%;总的胶囊内镜的拥有率为20.7%。(见table1)
3. 内镜产商
140个(82.8%)内镜室使用了奥林巴斯生产的内镜,使用富士和宾得内镜的医院的比例分别占30.8%和16.6%。
4. 专职工作人员数目
省级医院内镜室的平均专职医生数目为3.0±1.3个,高于市级(1.6±1.2个)及县级医院(1.2±0.9个);同样,省级医院内镜室专职护士的数目也均高于后两者。(见table1)
5. X光机拥有率
总体来说,所有内镜室X光机的拥有率为19.5%,而这在省级医院的比例为43.2%,高于市级及县级医院的拥有率,其分别为15.4%和0.0%。(见table1)
6. 能实施的操作技术
能行息肉切除术的内镜室在同级别医院所占的比例分别为:省级医院100.0%,市级医院78.0%和县级医院41.2%。77.3%的省级医院能实行ERCP,该比例高于市级(42.9%)和县级医院(11.7%),EMR、ESD、内镜下静脉曲张硬化(EVL)及静脉曲张套扎术(EVS)在各级别医院实施情况的比较也有相同趋势。(见table1)
7. 对比过去
通过对万方数据库及Medline的检索,在2000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中国大陆地区仅发表了两项关于消化内镜的地区性的调查研究,分别来自上海(2001年)及青海(2003年),并且都以中文发表。table2对上述两项研究及本研究的主要条目进行比较和总结,可以看出,消化内镜近年来取得了飞速进展。
讨论与结论
消化内镜于1973年首次由日本引进我国,从那以后,中国内镜医师通过刻苦钻研,在内镜方面取得了不小成就并逐渐获得国际认可。最新的内镜技术,如超声内镜(EUS)、ERCP、VCE和DBE等都早已成为中国内镜医师关注的焦点。国际上所有关于内镜的文章中,中国医师发表的比例占66%。
尽管2001年上海和2003年青海的研究来自两个不同且单一地区,可能导致与本研究可比性的下降,但这是在所有公开出版物中仅能发现的两篇文章,所以仍然与其进行比较。
内镜室拥有的内镜数目与其能实行的操作种类及数目密切相关。当前研究表明,与十年前相比,每个内镜室拥有的内镜数目增长了两倍多,这是中国大陆地区在过去十年里取得的一大进展。
胶囊内镜最初由以色列的一家公司Given Imaging报道,有预言指出今后10~20年内镜技术的发展将聚焦于此。在过去的八年里,胶囊内镜的拥有率已从2.7%飙升至20.7%。
EUS和小肠镜已在临床中运用多年,但在过去的十年里,这两种技术都得到迅猛发展。比如DBE,最初由传统的推进式小肠镜改良而来,后于2001年由Yamamoto等人首次应用在临床,成为一项能清楚观察、取活检并治疗小肠疾病的新技术。
上海的研究表明,当地EUS和推进式小肠镜的拥有率分别为4.3%和7.2%,这在十年后的今天已达到10.6%和22.4%。然而,这两种内镜因其昂贵的费用及在中小规模医院中需使用的情况较少而仍主要存在于省级医院。
另一项比较重要的设备,特别是在大规模医院中,当属专用X光机——在消化道介入操作如ERCP、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腔内支架放置及管道扩张中必不可少。2001年上海专用X光机的拥有率为5.7%(青海的研究未给出此数据),本研究中已达19.5%。
同时,此研究表明,奥林巴斯是中国大陆地区消化内镜的首要产商,这与坐落于东京的奥林巴斯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传统内窥镜的生产商及供应商相对应。
内镜操作人员应确保每次操作的安全性及熟练程度,随着操作技术难度及设备的增加,拥有专职内镜医师的需求也日益明显,该研究表明,大多数专职内镜医师都属于省级医院。
与上海的研究相比,即便在中小规模医院中,像息肉切除术这样的简单操作现今也更加普及。另一项常用于胆胰疾病中的技术——ERCP于1968年首次亮相,1973年引入中国并被广泛使用。
据估计,中国医师每年实施6万例ERCP操作(包括治疗性ERCP)。此研究发现,ERCP在省级和市级医院都得到较广开展。2001年上海能实施ERCP的医院占38.4%,现全国范围内已上升至45.6% 。
EVS和EVL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有效措施之一,中国由于有大量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因而得到广泛应用。十年前,40.2%的内镜室能实施EVS,而今,75.0%的省级医院和40.7%的市级医院能实施EVS或EVL,但在县级医院仅为9.0%。考虑到EVS和EVL无需特殊设备,因而在县级医院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EMR和ESD是近十年出现的新技术,可用于去除包括早期恶性肿瘤在内的黏膜病变,此研究表明,EMR和ESD技术主要限制于大规模医院,可能与其需要的特殊设备在中小规模医院中匮缺且其技术要求高有关。
综上所述,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消化内镜取得了飞速进展,许多内镜诊断及治疗技术主要在大规模内镜中心进行,而那些中小规模的内镜室则拥有较少的内镜设备、实行的操作例数也较少且通常以诊断为目的。
除了内镜设备的改进,一些流程规范,如内镜使用后的处理规范等将成为中国未来消化内镜的热点,因此,中国消化内镜事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本研究为国家内镜发展的长远计划提供了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