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IBD专委会联合台湾小肠医学会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承办的“2019杭州IBD大会暨第四届世界华人小肠疾病大会”本月在杭州市浙江宾馆顺利召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王玉芳教授接受了丁香园的采访,对本次大会的热点、亮点及炎症性肠病临床研究的进展与发展方向,并就药物性肠病的防治及临床鉴别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度交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 王玉芳教授
本次大会精彩纷呈,学术热点多面展开
王玉芳教授指出,本次会议规模较大,内容丰富。大会的学术热点与亮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小肠疾病专题的开展。以往小肠镜、胶囊内镜等技术尚未得到临床应用时,临床医生与患者对小肠疾病的认识不足。随着相关临床检测技术的进展,医生对小肠的各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的认识都得到了普遍提高。小肠疾病专题的开展为小肠疾病基础与临床的最新进展与焦点问题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平台。第二,专家学者们对热点的解读为各种信息的传递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第三,大量的疑难病例与超大疑难病例的讨论与展现,为临床医生起到了实战示范作用。
炎症性肠病临床研究的进展和发展方向
目前炎症性肠病的基础与临床均已进入生物制剂时代,大量关于炎症通路的基础研究为靶向各种炎症通路的生物制剂的开发提供了基础,从而实现了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的转换,使得IBD领域呈现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齐头并进的现象。
很多研究者认为IBD的发病机制是存在易感基因的个体在环境因素、肠道菌群的变化刺激下,诱发了过度失调的免疫反应。未来发展将集中在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比如目前正在开展的各类粪菌移植和各种炎症通路上。
关注患者用药史,及时判断药物性肠病
因为很多药物也可以造成IBD类似的内镜及病理表现,接治肠道损伤、有溃疡的患者时,需保持警惕并询问患者的用药史。最常引起肠道损伤的是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类药物。霉酚酸酯、奥美沙坦、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类药等均可出现炎症性肠病类似的肠道损伤。
预患者用药史与肠道病理特征性改变是重要的药物性肠病鉴别指标
药物性肠病造成的肠道损害与炎症性肠病类似,临床上鉴别药物性肠病与炎症性肠病的重点是患者的用药史。炎症性肠病的诊断首先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肠道损伤,才能确诊为炎症性肠病。患者若服用过可引起肠道损伤的药物时,首先应该考虑药物性肠病的可能性,并观察患者停药后肠道损伤等症状是否恢复。
肠道的病理特征性改变也可作为鉴别指标。一些药物性的肠道损伤在内镜下会呈现病理上的特征性改变,如奥美沙坦会引起绒线样改变,霉酚酸酯主要引起GVHD样改变及凋亡增加。故临床医生需要将患者的用药史提供给病理医生,以便于病理医生进行重点检测与观察。对于服用过奥美沙坦的患者,病理医生会重点关注是否有绒线样改变;对于服用过霉酚酸酯的患者,病理医生可能会重点筛查GVHD样改变和细胞凋亡等特征。故临床上药物性肠病与炎症性肠病的鉴别需要临床医生与病理医生的紧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