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倩教授:IBD 诊疗现状及标准诊治中心的建立和发展

2019-11-14 16:28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由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IBD 专委会联合台湾小肠医学会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承办的「2019 杭州 IBD 大会暨第四届世界华人小肠疾病大会」本月在杭州市浙江宾馆顺利召开。

大会执行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曹倩教授接受了丁香园的采访,对本次大会的亮点内容及炎症性肠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并就白介素通路在 IBD 治疗中的应用、我国 IBD 标准诊治中心的质量控制标准及年轻 IBD 患者的随访与长期管理等内容进行了深度交流。

ccvideo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曹倩教授

本次大会内容丰富,亮点多多

本次大会是今年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界一场很重要的盛会。大会汇聚了两岸三地的 IBD 领域的专家学者,并设置了丰富的会议内容。本次会议的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两岸三地的 IBD 患者在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探讨、交流。

第二,会议上多位专家对即将在中国面世的新型生物制剂做了重点介绍和阐述,使与会者能更好的了解并使用这些新型生物制剂。 

第三,设置疑难小肠疾病讨论会,对全国各地收集的疑难小肠疾病病例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

炎症性肠病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齐头并进

炎症性肠病的基础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消化领域的研究热点。IBD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病涉及遗传易感基因、环境因素、肠道菌群失调、肠粘膜屏障受损、以及免疫紊等多个因素,多种免疫细胞、免疫因子及细胞因子参与了发病过程。IBD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揭示,目前 IBD 的基础研究都围绕其发病机制展开,且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些基础研究的发展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 IBD 的发病机制,并推动新药的研发。新药的问世也触发了相关临床研究,以评价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及新的治疗手段的疗效,帮助其在临床上展开实践。

IBD 治疗已进入白介素通路时代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进入了白介素通路的时代。最早的 IBD 治疗用生物制剂是抗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单抗。研究发现 TNF 被释放后可造成肠道炎症,抗 TNF-α单抗可通过中和 TNF-α起到恢复肠道免疫、减少炎症、促进粘膜愈合的作用。白细胞介素 12(IL-12)和白细胞介素 23(IL-23)参与了 IBD 发病过程,且是通路上起最要重要作用的靶点。乌司奴单抗(Ustekinumab)是一种全人源、特异性、高拮抗的 IL-12 和 IL-23 双拮抗剂,它通过拮抗这两种细胞因子起到良好的抗炎作用,以帮助患者取得临床缓解以及长期获益。

统一质量控制标准,促进我国 IBD 诊治中心的建立与发展

为了促进我国 IBD 诊治中心的建立与发展,2016 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发布了《建立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质量控制指标的共识》。  共识中包括了建立 IBD 诊治中心的核心指标与非核心指标,涵盖了对人员配备情况、医疗行为的规范化操作程序、对患者的管理、教育以及科研等方面的要求。全国各地围绕这些指标开展 IBD 诊治中心建设工作,以更加规范化、统一化地为全国 IBD 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

年轻 IBD 患者的随访与长期管理

年轻 IBD 患者的依从性不佳,但他们的知识层次、文化水平较高,可以更好地接受医生的教育、患者间的教育及自我教育,并依赖更多的现代化手段(如互联网)获得疾病的管理信息并管理自己的疾病。对于这部分患者,患者疾病宣教非常重要,这也是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并开展的工作。

IBD 是一种慢病,需要做到长期管理。以往主要通过电话随访进行管理,现在可借助更加现代化的手段实现规范化管理,如开发患者自我管理系统等 APP,通过 APP 记录就医、疾病的变化、用药情况等信息。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年轻 IBD 患者的依从性,得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疾病。

编辑: 杨晓静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