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IBD 专委会联合台湾小肠医学会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承办的「2019 杭州 IBD 大会暨第四届世界华人小肠疾病大会」近期在杭州市浙江宾馆顺利召开。
会议以 IBD 最新进展与临床焦点论坛、中青年专家视野下 IBD 临床焦点问题、超级疑难病例大讨论、疑难小肠病例讨论会等专题展开讨论。
在 IBD 最新进展与临床焦点论坛的开幕式上,吴小平教授、邱正堂教授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领导致开幕辞。开幕式上,台湾创会理事长邱正堂教授和邵逸夫医院常务副院长黄昕分别代表台湾小肠学会和邵逸夫医院交换了精心准备的礼物,共同表达了对会议举办方及到场嘉宾衷心的感谢,期望会议能越办越好、台湾同胞与大陆的合作越来越紧密。
左起:曹倩教授、邵逸夫医院常务副院长黄昕、台湾小肠医学会创会理事长邱正堂、台湾小肠医学会理事长苏铭尧
左起:曹倩教授、邵逸夫医院常务副院长黄昕、台湾小肠医学会创会理事长邱正堂、台湾小肠医学会理事长苏铭尧
学术讲座环节精彩纷呈,多位专家学者带来最新研究成果分享。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胡品津教授和大家分享了《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肠病》。胡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小肠内镜检查的发展开拓了 NSAIDs 肠病的新视野,小肠疾病的鉴别诊断要考虑 NSAIDs 肠病。目前尚无预防 NSAIDs 肠病的可靠药物,亦无预防策略的共识。
胡品津教授作会议报告
台湾小肠医学会创会理事长、长庚大学医学院邱正堂教授讲述了《小肠境下不同病因肠道溃疡面面观》,从小肠溃疡诊断要点、常见小肠溃疡病因及小肠溃疡的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了内容分享。
邱正堂教授作会议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钟捷教授讲述了《免疫抑制剂使用的困惑与对策》,对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选择哪种免疫抑制剂、如何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困惑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对策。
钟捷教授作会议报告
同济大学-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高翔教授分别讲述基于免疫抑制性细胞的生物免疫治疗和全人源单抗类药物在 IBD 领域的应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瑶教授在《平衡获益与风险:克罗恩病的生物制剂治疗》报告中指出,从药监部门、医生和患者的综合角度权衡「获益和风险」是克罗恩病治疗的原则。
从左至右分别为刘占举教授、高翔教授、何瑶教授作会议报告
廖泓睿教授在《马来西亚华人在 IBD 与其他种族临床上的区别与共同点》中讲述马来地区的发病治疗情况与人口和种族之间的关系,并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宣布第五届 IBD 大会将会在马来西亚召开。
廖泓睿教授作会议报告
大会执行主席曹倩教授分享了《白介素通路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前景》。曹教授指出 IBD 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当下治疗急需探索新靶点。乌司奴单抗(IL-12/23 抑制剂)的创新作用机制引领 IBD 治疗进入白介素通路时代,抗 IL-12/23 通过调节肠道固有免疫、及从炎症通路上游调节适应性免疫,从而达到临床快速起效和长期稳定的特点。
曹倩教授作会议报告
吴小平、曹倩、钟捷三位教授还就「IBD 治疗的快速起效与持续获益」进行了探讨。对在 IBD 治疗中如何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来选择短期起效或持续治疗进行了深入讨论。曹倩教授特别指出,当病人出现临床症状时,第一步要追求短期起效,起效后希望能长期维持稳定,以免经常更换药物或产生耐药。
左起:钟捷教授、吴小平教授、曹倩教授
开幕式后,大会执行主席陈春晓教授主持的「疑难小肠疾病」会场热闹非凡,来自 16 家医院的 30 余位中青年专家齐聚一堂,就临床中遇到的实际疑难病案例进行了分享和交流。王玉芳、田丰、沈骏、顾于蓓等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疑难病例讨论令人印象深刻,十分受益」。
陈春晓教授主持「疑难小肠疾病」分会场
热闹的「疑难小肠疾病」分会场
至此,本次学术交流活动顺利开展,各方专家汇聚 IBD 最新进展与临床焦点论坛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有望进一步促进 IBD 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发展,从而实现造福患者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