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为我国甲类传染病,也是国际检疫传染病。2018 年,也门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霍乱疫情,同时,非洲一些国家也创下了该病死亡率的最高记录。WHO 专家估计,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 130 万至 400 万例霍乱,导致 2.1~14.3 万人死亡。
霍乱弧菌的分类
霍乱弧菌于 1883 年由 Koch 发现。WHO 腹泻控制中心根据霍乱弧菌的菌体(O)抗原特异性、生物性状、致病性等不同,将其分为了 3 型。目前霍乱血清群已超过200种,其中只有血清群 O1 和 O139 可以引起霍乱。
1. O1 群霍乱弧菌 本群是霍乱的主要致病菌。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根据三个不同 0 抗原血清型又可分为:①小川型: 含 A、B 抗原;②稻叶型: 含 A、C 抗原;③彦岛型: 含 A、B 与 C 三种抗原。B、C 抗原可因弧菌的变异而互相转化, 如小川型和稻叶型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2.不被 O1 群霍乱弧菌的多价血清所凝集,故统称为不凝集弧菌。在 1992 年孟家拉霍乱流行时新发现的血清群,不被 O1 群和非 O1 群的 O2~O138 群霍乱弧菌诊断血清所凝集,命名为 O139 群。目前非 O1 群霍乱弧菌已从 O2 群编排至 O220 以上血清群。因 O139群 含有与 O1 霍乱弧菌相同的毒素基因,能引起流行性腹泻,故 WHO 确定 O139 群所引起的腹泻与 O1 群霍乱弧菌引起的腹泻同样对待。
3. 不典型 O1 群霍乱弧菌 本群弧菌可以被 O1 群血清所凝结,但在菌体内外不产生肠毒素,因此没有致病性。
霍乱的流行史
1. 霍乱的世界流行史
自 1817 年至今, 发生了七次霍乱大流行, 其流行范围从印度延伸到亚洲其他地区, 还有非洲、欧洲和美洲, 导致了人员的大面积伤亡, 给全球造成了巨大灾难。
第一次霍乱大流行: 印度历史上, 一直有水葬的习俗, 人死后尸体在恒河顺流而下。1817 年恒河洪水泛滥,尸体携带的霍乱在恒河下游地区迅速流行开来, 后来波及整个印度大陆, 又传播到曼谷、泰国和菲律宾等地,1821 年传入我国东南沿海, 造成霍乱在亚洲地区的大流行。本次疫情于 1824 年基本结束。
第二次霍乱大流行: 1827 年,本次疫情爆发于孟加拉地区,波及到整个印度。后来又传入阿富汗、伊朗西亚地区, 以及俄罗斯、德国、奥地利维也纳、英格兰等众多欧洲国家, 给这些地区的人们造成了重大伤害。
第三次霍乱大流行: 1839 年, 霍乱再次于孟加拉地区爆发, 1840 年传播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我国东南部地区。1844 年传播到中亚、阿富汗和波斯等地区;1848 年又传播到西欧,经西欧传到美国;1849 至 1850 年两年时间经北非传到突尼斯;1850 年传人加勒比海地区;1855 年传到部分南美地区国家。此次流行面积较前两次范围进-一步扩大, 造成的危害也进一步加剧。
此后每隔几年到几十年,霍乱就会大流行一次。在前六次大流行中,仅印度就死亡约 3800 万人,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第七次霍乱大流行: 这次大流行与前六次不同的是由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起,菌源的变化导致流行性病学防控更加困难, 也造成了世界范围内更大面积的感染。1961 年,从印尼苏拉威西岛向周边地区蔓延, 波及 140 多个国家, 报告病例至少有 350 万例。直到今日, 全球每年仍有约 10 万人死于霍乱。
2. 霍乱在中国的流行史
霍乱在 1820 年传入我国。我国自 1924-1948 年期间,几乎每年均有霍乱发生,有些年份报告患者数达数万至十余万,病死率也常达 30% 以上。1949 年后,我国未在出现古典型霍乱。1961 年 7 月出现在我国广东西部沿海的阳江、阳春等地,从此揭开了新中国埃尔托霍乱流行的序幕。此后,埃尔托型霍乱在我国由南而北、由东而西逐渐播散,流行时起时伏,至今尚无停息的迹象,其间先后发生过 3 次较大流行。至于由非 O1 群霍乱弧菌 O139 群引起的 O139 霍乱, 属于 20 世纪 90 年代国内外新出现的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全球报告发病的国家和地区约 10 余个, 而且主要集中于亚洲。我国自 1993 年在新疆开始发现本病以来, 迄今已有 20 余年, 不过流行地区较为局限。从疫区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进口的海(水)产品,如甲鱼、牛蛙、鱼、虾等曾查出 O139 霍乱弧菌。
霍乱的流行病学特征
1. 传染源
霍乱的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患者发病期一般可连续排菌 5 天,也有 2 周以上者,吐泻物中有大量的霍乱弧菌,可达 107~109 个/ml。
2. 传播途径
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为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源和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也可以引起间接传播。此外,弧菌能通过污染鱼、虾等水产品引起传播。
3. 易感人群
人群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没有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的本质差异。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也有再感染的案例。
4. 流行地区
我国霍乱流行地区主要为沿海地区,如广东、广西、浙江、上海等省市。
5. 流行季节
发病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有明显的夏秋季节性发病升高,以 7~10 月为多。
霍乱的临床表现
霍乱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起病急,腹泻剧,多伴呕吐,并由此所致的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可发生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
霍乱的防治措施
1.加强管理传染源
建立、健全肠道门诊,接诊所有腹泻患者,以便及时发现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对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和及时做好疫情报告,防止传染源扩散。在及时发现确诊病人和疑似病人,进行隔离治疗的同时,做好疫源检索。
2.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饮水消毒和食品卫生管理,建立良好的卫生设施。对患者和带菌者的排泄物进行彻底消毒,同时,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
3. 疫苗的研制
随着对致病机制以及对人群免疫反应的研究深入,认识到肠道黏膜免疫在霍乱免疫保护中起主要作用,霍乱疫苗的研制已转向口服疫苗方向。口服疫苗可使肠道产生特异性 IgM、IgG 和 IgA 抗体,亦能阻止弧菌黏附与肠壁而免于发病。目前,此类疫苗主要用于保护地方性流行区的高危人群。
4. 积极开展卫生宣传教育
开展广泛的霍乱防治健康教育,把讲卫生、预防疾病的知识传播给广大群众,宣传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烹调方法的危害,使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做好肠道传染病及其他重点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结语
人类虽然已经与霍乱抗争了 200 多年,但它从未被彻底消灭,仍然对人类健康具有威胁,要想彻底消灭霍乱,仍任重道远。世界卫生组织为此制定了终止霍乱的全球规划图,要求在国家层面实施新的全球霍乱控制战略,要求到 2030 年,各国霍乱人数减少 90%,通过该战略至少 20 个国家可以在 2030 年之前消除该疾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李兰娟,任红. 传染病学.9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魏承毓. 我国霍乱的流行特征和防控对策 [J].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7):894-896. DOI:10.3321/j.issn:1001-0580.2004.07.071.
3. 陈妍. 霍乱的研究进展和防控对策 [J]. 饮食保健,2019,6(14):293.
4. 李硕, 张云辉, 王永怡, 等.2018 年国内外传染病领域重要事件回顾 [J]. 传染病信息,2019,32(1):8-15. DOI:10.3969/j.issn.1007-8134.2019.01.002.
5. 金苗苗, 金宁一, 金扩世, 等. 霍乱的流行现状及预防措施 [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 12 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1122-1124.
6. 吴诗品. 霍乱: 不该被遗忘的老瘟疫 [J].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2018,3(4):198-201. DOI:10.3877/j.issn.2096-2738.2018.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