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马尔科夫模型管理的炎症性肠病中初发的静脉血栓栓塞事件
炎症性肠病是一类不明原因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可伴有贫血、凝血功能异常等多种血液学改变。炎症性肠病尤其是活动期多伴有凝血功能异常,存在血小板活化、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及高发血栓栓塞事件。凝血功能异常与炎症反应相互依赖、相互强化,形成恶性循环,凝血异常也是炎症性肠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目前炎症性肠病中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风险增高已被广泛接受。炎症性肠病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性较一般人群搞2~3倍。炎症活动是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始动因素,炎症性肠病患者即使处于缓解期也具有很高的静脉血栓栓塞易感性。处于炎症活跃期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性是静止期患者的9倍。无明显诱因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炎症性肠病患者5年内再次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升高了33%。
血栓好发部位为下肢深静脉和肺循环,也有颅脑静脉、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等其他部位静脉血栓的报道。且有报道提示1/3左右的炎症性肠病血栓为自发性,即在疾病静止期发生。意味着炎症性肠病患者中可能存在着与临床疾病活动性无关的血栓倾向。
因发病机制的不明确,导致对存在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存在疑问,需要根据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和血流动力学情况选择抗凝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也需要考虑治疗时间的长短,这是影响静脉血栓栓塞的复发的主要因素。
而炎症性肠病患者存在消化道出血易发情况,长期使用抗凝治疗必须考虑到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的可能性。所以对于是否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推荐长期抗凝治疗仍存在争议。如何寻找预防复发和减少出血并发症之间的平衡成为实现有效治疗的当务之急。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大学西奈山医院胃肠道疾病研究中心的Geoffrey C. Nguyen等人采用决策分析方法比较了炎症性肠病患者中长疗程使用抗凝药物的获益和风险,以期为临床上在炎症性肠病人群中治疗静脉血栓栓塞提供指导。结果发现延长的抗凝治疗有着更好的临床收益及更低的成本花费。这一结果发表在2013年8月的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
因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的时程在实践中存在可变性。临床医生在处理此类病人的时候需仔细衡量静脉血栓栓塞的复发和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作者采用了马尔科夫决策分析在患有炎症性肠病在5年内无明显诱因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的病人中,比较延长抗凝治疗和有时间限制(6个月)抗凝治疗之间的成本和疗效。在二次分析中,作者额外增加了2种策略,比较了在炎症性肠病发作期间使用治疗剂量或者使用预防剂量抗凝药物治疗的情况。
结果显示相较于时间限制的抗凝治疗方案而言,延长的抗凝治疗有着稍高的质量调整生存年(4.40 vs. 4.38),成本花费也稍高(21158美元 vs. 20825美元)。超过5年的增量成本效益比为15254美元/质量调整生存年。
二次分析结果显示在炎症性肠病炎症活动期进行药物预防治疗与更高的质量调整生存年(4.41)及更多的花费(28177美元)有关,与延长的抗凝治疗相比较,不符合成本-效益(增量成本效益比为1158717美元/质量调整生存年)。
在炎症发作期进行抗凝治疗与延长抗凝治疗相比较有着更低的花费(19681美元)和几乎相同的质量调整生存年。
在概率敏感性分析中,91%的实验提示延长抗凝治疗比时间限制的抗凝治疗有着更高的质量调整生存年,72%的实验提示延长抗凝治疗占据主导地位且有着更好的成本/效益比(<50000美元/QALY)。
当进行全生命周期分析时,延长抗凝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时间限制抗凝治疗,并且花费更低质量调整生存年分别为18.44及 17.95 ,花费分别为94738美元和102874美元),同时敏感性分析结果优良。
上述分析结果显示延长抗凝治疗较有时间限制的抗凝治疗有着更好的边际收益。在炎症性肠病首发无明显诱因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者中推荐给予延长性抗凝治疗。在炎症性肠病炎症发作期给予预防性或治疗性的抗凝治疗是可选择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