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CRC)在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病因中高居第三位。根据腺瘤-肿瘤途径学说,切除结肠息肉可以降低 CRC 的风险。然而,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的潜在并发症包括消化道穿孔、消化道出血及电凝综合征等,为了降低直径<1 厘米结肠息肉切除术的风险,可采用冷活检钳息肉切除术(CFP)或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CSP)。
日本大阪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中心胃肠道肿瘤系的 Massuura 教授等应用 CSP 技术切除直径<1 厘米的结肠腺瘤性息肉,对该技术的不完整切除率、并发症等指标进行了评估,结果发表在 2017 年 3 月的 Endoscopy 杂志上。
该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标准包括:2013 年 3 月至 2013 年 12 月在该中心行内镜下切除术、年龄 ≥ 20 岁的患者,除外标准包括:炎症性肠病、家族性息肉病、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及合并狭窄、消化道出血、不能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或严重脏器功能衰竭的 CRC 患者。
CSP 由 4 个专家及 7 个高年资住院医师操作。所有患者均行结肠镜或放大结肠镜检查,用窄带成像技术(NBI)评估息肉分型,分型标准参考 NBI 国际结直肠内镜(NICE)分类,对 2 型息肉应用高频电圈套器行 CSP,可重复进行,直至切除全部息肉。之后在切除部位底部注射生理盐水,应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切除病变边缘标本。
对切除的息肉及切除部位边缘标本均进行回收及后续的病理评估。所有患者术后 1 月内复查评估术后并发症。
该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为 CSP 的不完整切除率,即切除部位边缘标本中发现增生息肉成分的比例。次要观察指标包括 CSP 立即出血率(即检查过程中需要行内镜下止血的明显出血)及迟发出血率(完成检查后需要行内镜下止血的明显出血),息肉的病理特征及不良事件等。
最终纳入 120 例患者的 307 处病变。其中无蒂隆起病变占 77.2%,表浅、隆起病变占 22.8%,病变平均直径为 4 毫米。低级别、高级别及管状绒毛状腺瘤的比例分别为 98.4%、0.7%、0.3%。32.9% 息肉切缘阴性,67.1% 切缘不易评估。而切除部位边缘标本中,12 例含异常增生组织,发生率为 3.9%,且均位于切缘粘膜中,而不是病变底部。
对于 206 例切除息肉的切缘不宜判断的病变,其中不完全切除为 11 例,即切除部位边缘标本中发现异常增生组织 11 例,占 5.3%。运用息肉边缘判断切除完整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 92%、34%、36%。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是预测不完全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
2 例患者出现术中立即出血,6 例患者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均通过内镜下治疗成功止血。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随访,其中 5 名患者术后少许出血,未需特殊治疗而自行止血。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作者最终得出结论:CSP 的不完全切除率与息肉特征无关,但是尚不能单纯依靠切除息肉边缘评估是否为完全切除。该治疗方法并发症少,以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且可通过内镜下治疗成功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