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电凝综合征:抗菌药物可预防

2017-02-23 15:20 来源:丁香园 作者:司空银河
字体大小
- | +

结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由于结肠壁较薄且褶皱比较多,技术上较胃 ESD 更加困难,不良反应也更多,PEECS 便是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据报道,结肠 ESD 术后电凝综合征的发生率在 12.1% ~ 40.2% 不等,显著高于胃 ESD。

韩国首尔的 Lee 博士等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来明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能否降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电凝综合征(PEECS)的发生率,结果在线发表于近期的 GIE 杂志上。

研究纳入了 2014 年 4 月至 2016 年 10 月期间在建国大学医院接受结肠 ESD 的患者,排除标准为<20 岁或> 90 岁者、孕妇、既往青霉素过敏者以及拒绝签署同意书者。PEECS 定义为发生于 ESD 术后的发热、白细胞升高以及局限性反跳痛而不伴有明显的穿孔。

研究最终纳入了 100 例患者,两组在年龄、性别、潜在疾病、用药史以及肿瘤特征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按照 1:1 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配至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在结肠 ESD 前 1 h 应用氨苄西林/舒巴坦 1.5 g,并每隔 8 h 再应用 2 次,将药物溶于 100 mL 生理盐水于 15~30 min 内滴完,而对照组则以同样的方式予以不加药物的生理盐水。

研究结果显示,在 ESD 术后第 1 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腹痛,对照组的 VAS 评分高于实验组,且对照组中 CRP ≥ 1 mg/dL 的病例数以及 VAS ≥ 1 分的病例数均高于实验组。两组的标本大小、操作时间、ESD 方法、内镜医师、手术率以及总体住院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此外,共有 9 例发生 PEECS,对照组的 PEECS 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实验组 1 例,对照组 8 例),所有患者均应用抗菌药物保守治疗。发生 PEECS 的患者操作时间更长以及总住院时间较未发生 PEECS 的患者更长。PEECS 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内镜医师、ESD 方法以及标本大小无关。

预防性抗菌药物预防 PEECS 的原理尚不清楚,考虑可能与 PEECS 的发病机制有关。PEECS 可由粘膜下注射引起,粘膜下注射针可在操作时直接将细菌带至血流。另一原因可能为粘膜下组织的过度暴露,在结肠暴露的粘膜下组织直接接触污染的物质,增加感染风险。

综上,结肠 ESD 术前预防性应用氨苄西林/舒巴坦可降低 PEECS 的风险、降低 CRP 水平、减少腹痛的发生,由此考虑抗菌药物可降低 ESD 术中及术后局部炎症及系统性感染。因此,研究者得出结论,结肠 ESD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或为降低 PEECS 的有效方法,需要多中心大型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张跃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