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琳教授:胃癌诊疗 东西方有何不同?

2016-09-27 16:37 来源:丁香园 作者:张小熊
字体大小
- | +

世界上胃癌发病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和韩国。我国胃癌发病率全球第二,每年检出总数占到全世界的 42%,达到每年 40 万例,死亡人数超过三分之二,达到 30 万左右。成为真正的「胃亡人」第一大国。

胃癌在东、西方人群的发病特征不同、治疗模式存在差异。在 6 月 23-26 日召开的 2016 年临床肿瘤学新进展学术研讨会(Best of ASCO® Event in China)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对此进行了介绍。

东西方胃癌发病和治疗的差异 

胃癌是异质性很强的一种肿瘤。东西方胃癌人群存在发病特征、生物学行为的差异,治疗模式和药物选择上同样具有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胃癌的异质性:肿瘤生物学特征差异(靶点、调控机制、微环境)、人种的遗传背景差异(药代学)。

1. 发病部位

相比于西方国家,亚洲的胃癌多数为经典类型的胃癌,即发生在胃体远端的普通型胃癌。而在西方国家,多为发生在近端的胃食管结合部肿瘤或发生在胃体上部的未分化胃癌以及复杂类型胃癌。

近年来,中国近端胃癌的发病率有所提高。

2. 治疗模式

东西方的胃癌差异还体现在手术模式、术前术后的治疗方法不同。

西方多采用 D0、D1 手术,术前术后放化疗比较重要。而亚洲 D2 手术的开展,让患者的局部复发率降低,局部治疗、术前术后放化疗并非标准治疗。

S-1 应用上,亚洲患者安全有效,而西方患者在减量的情况下也无法耐受、有效率低。

精准医学正是要关注胃癌的异质性,通过不同的临床研究,探索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差异。

胃癌腹膜转移的治疗

腹膜播散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是国际性难题。

20% 胃癌患者术前术中被诊断有腹膜转移、50% 胃癌患者在根治术后发现腹膜转移,预后较差,是胃癌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此外,胃癌腹膜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往往存在大量腹水、肠梗阻、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等。

其生物学特征不同于肠型胃癌,治疗困难。S-1、氟尿嘧啶、紫杉类药物似乎有一定的效果,而关于局部治疗的探索:腹腔给药±热灌注、腹腔±化疗,至今未看见阳性试验结果。

沈琳教授说:「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临床试验的设计和结论。多数临床试验的设计在 7、8 年乃至 10 年之前,那时对肿瘤生物学特征不够了解,并未遵循依据局部给药后的药代学改变来选择药物。」

在胃癌腹膜播散转移过程中,黏附分子、蛋白水解酶、细胞动力因子、血管生成因子等都至关重要,同时,因为腹膜具有一定的抗原提呈和促淋巴细胞增殖等免疫活性,腹膜转移可能与机体免疫力下降, 对肿瘤细胞的反应下降有关。

未来需要通过临床实践,选择胃癌治疗的特异性靶人群,分析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转录子、调控机制,关注肿瘤生长的微环境如血供、免疫状态等,针对「种子和土壤」,发现胃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差距,进行分层治疗。

注:胃癌腹膜转移的两方面相互作用:腹膜转移倾向的胃癌细胞脱落,即形成「种子」;腹膜间皮下组织裸露,形成易于癌细胞着床增殖的「土壤」。

编辑: 张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