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后,以 Spyglass 为代表的单人操作胆道镜(SOC)开始应用于临床。由于操作方便、可对胆道内进行直视观察,具有良好的诊疗效果,该项技术随即在各大内镜中心广泛普及,相关操作例数亦呈指数级增长。但胆道镜检查过程中需要在胆道内进行注水冲洗,造成胆道压力升高,因此可能增加菌血症及胆管炎的发生风险。
2008 年,美国胃肠内镜学会(ASGE)曾发布指南对消化道内镜检查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规范。在此指南中,仅推荐存在胆道引流不完全时才能于 ERCP 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但是这项指南以及其他相关指南均未对 SOC 术前是否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做出规范。
为此,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及佛蒙特大学的 Thosani 教授等人首次对 ERCP 操作中进行 SOC 导致菌血症及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近期已在线发表于 Endoscopy 杂志上。
研究者们选择了 72 例(平均年龄 64 岁,男性 51.4%)在斯坦福大学及佛蒙特大学医院进行 ERCP 及 SOC 操作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每名患者均于 ERCP 术前即刻、完成 ERCP 操作部分后即刻以及完成 SOC 操作后 15 min 采血进行血培养。另外还观察了所有患者发生感染性并发症、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需要住院治疗的情况。
结果显示,72 例患者中,共有 20 例(27.8%)出现血培养阳性。其中 6 例(8.3%)是 ERCP 操作过程后的一过性菌血症。14 例(19.4%)ERCP 或 SOC 操作后出现持续性菌血症的患者中,10 例(13.9%)是 SOC 相关的。
尽管术后使用了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治疗,但仍有 7 例(9.7%)患者出现胆管炎或脓毒症等感染并发症而需要进一步抗菌药物治疗,其中 3 例(4.2%)因病情重而需要住院治疗。未发生死亡病例。
对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表明,发生持续性菌血症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较大、有胆道支架植入史、胆道液电碎石或激光碎石。而与下列因素无关:既往 ERCP 术史、乳头切开史、ERCP 操作总时间、SOC 操作时间、胆道冲洗液体量、SOC 前抽吸胆道内造影剂。
尽管研究例数偏少,但本研究已显示:ERCP 中进行 SOC 操作可导致约 28% 的菌血症发生率;即使术后给予一次性静脉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但仍有约 10% 患者需要继续抗菌药物治疗;约 4% 的患者感染较重,需要住院治疗。故作者推荐对所有行 ERCP+SOC 治疗的患者常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对老年患者、有胆道支架植入史患者以及进行液电、激光碎石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