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 1982 年由 Marshall 等人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分离培养出来的。目前认为 H.pylori 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以及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属于 I 类致癌因子。
目前我国有超过半数的人群有 H.pylori 感染(59%),在儿童中的感染率也超过了 40%。然而伴随着 H.pylori 感染率的不断增高,其根除率却在不断下降,标准三联疗法的根除率已不足 80%,其主要原因是 H.pylori 的耐药性在不断增加。
目前推荐的含铋剂的四联疗法、序贯疗法、伴随疗法和混合疗法等新的治疗方案使得 H.pylori 的根除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这些治疗方案中,质子泵抑制剂(PPI)均为必须的基础药物。
PPI 是目前已发现的作用最强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胃壁细胞分泌氢离子调控胃酸分泌的过程中 H+-K+-ATP 酶具有重要作用,PPI 可以抑制该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胃酸分泌。现用的 PPI 大多是 ATP 拮抗型的不可逆抑制剂,为苯丙咪唑的替代物,不同类型的 PPI 均通过对其化学结构上的吡啶环或苯丙咪唑环进行修饰来增强胃酸抑制功能。
第一代苯丙咪唑类 PPI 的代表是奥美拉唑,该药物主要在肝脏通过细胞色素 P450(CYP)的 CYP2C19 和 CYP3A4 同工酶系统进行代谢。其中 CYP2C19 具有两种表型,正常代谢/快代谢型(EM 型)和慢代谢型(PM 型)。
PM 型人群中奥美拉唑的最大血药浓度与 EM 型人群相比,可高出 7 倍左右,所以 PM 型人群中服用奥美拉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会显著升高,但 EM 型人群可因代谢速度过快而影响 PPIs 的治疗效果。
兰索拉唑为第二代苯丙咪唑类 PPI,其生物利用度较奥美拉唑提高了 30% 左右,但该药物也通过 CYP2C19 和 CYP3A4 同工酶系统进行代谢,所以对药物的反应也存在个体差异。
雷贝拉唑可与 H+-K+-ATP 酶上更多的半胱氨酸残基结合,所以较之前两种药物具有起效快、作用更持久的优势。且雷贝拉唑主要通过非酶途径进行代谢,故而受 CYP 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很小,不受许多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PPI 在促进消化性溃疡愈合、控制消化道出血及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常存在首先使用 PPIs 进行对症处理,在症状缓解后,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阳性患者再进行根除 H.pylori 治疗的情况。但此种方式有可能会对 H.pylori 的根除率产生影响。本文对 PPIs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介绍。
单用 PPIs 对 H.pylori 的作影响用机制
1. PPIs 可以影响 H.pylori 尿素酶活性
H.pylori 通过产生尿素酶水解尿素生成氨,在菌体周围形成碱性环境以抵御胃酸的损伤,并可在尿素酶的帮助下顺利通过黏液层到达胃黏膜形成定植。当菌体周围的酸性环境改变为中性环境或碱性环境时,H.pylori 特有的 UreI 基因编码的蛋白通道就会关闭,尿素的转运被阻断,而尿素酶的活性也会受到抑制。
因此应用 PPIs后,很大程度上可以阻止 H.pylori 在胃内的定植,并影响其代谢活性。
2. PPIs 在体外可直接抑制 H.pylori 的生长
PPIs 在体外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H.pylori 生长的作用,其中以雷贝拉唑的作用最为明显。PPIs 的抗菌活性可能与其分子结构中存在苯丙咪唑环有关,该结构类似咪唑结构,可使 PPIs 产生类似与甲硝唑、替硝唑等抗菌药物的作用。
此外,有研究表明在酸性环境中,PPIs 可以抑制 H.pylori 表面的 P 型 ATP 酶活性,并抑制 H.pylori 的呼吸作用,影响其代谢及运动能力。但 PPIs 并无杀灭 H.pylori 的作用。
3. PPIs 可对 H.pylori 的形态变化产生影响
H.pylori 在不良的生长环境中(如碱性环境、富氧环境、高温环境)均可出现球形变,这是 H.pylori 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性改变。其球形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体积较大的退化型,在传代中不能再生长。另一种是小圆球体,H.pylori 在此种状态下对理化因素有一定耐受性,4~6 周内恢复适合生长环境可以恢复生长。
同时球型的 H.pylori 细胞壁结构发生了改变,使作用靶点为细胞壁的抗菌药物作用丧失而获得耐药性。球型的 H.pylori 还可诱导胃黏膜出现慢性炎症,导致机体本身防御和清除能力下降。PPIs 因造成胃内的碱性环境诱导 H.pylori 发生球样变,导致其根除率的降低。
4. PPIs 可导致 H.pylori 定植部位发生改变
H.pylori 集中定植于胃窦部。在长期单独应用 PPIs 后可引起 H.pylori 定植部位发生改变,由胃窦迁移至胃体、胃底部,引起胃体和胃底 H.pylori 密度增加,炎症加重。且 H.pylori 定植于胃窦部时处于活跃期,定植于胃体和胃底的 H.pylori 则处于静止期,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使抗菌药物无法发挥作用,影响 H.pylori 的根除。
PPIs 和抗菌药物联用在根除 H.pylori 中的作用机制
1. PPIs 为抗菌药物发挥作用提供有利环境
许多抗菌药物在酸性胃液中不稳定,容易失活。PPIs 的应用,可以提高胃内的 pH 值,为抗菌药物发挥作用提供条件。研究表明,H.pylori 根除成功者胃内 pH 值>4 的时间显著大于根除失败者。而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常规用于 H.pylori 根除的抗菌药物均对活跃期 H.pylori 具有作用,PPIs 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 H.pylori,使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升高。
研究表明,PPIs 可以改变耐药 H.pylori 对药物的敏感性,阿莫西林或左氧氟沙星与雷贝拉唑配伍的抗菌效果要优于与奥美拉唑配伍。
2. PPIs 抑制 H.pylori 外排泵输出可增强抗菌效果
H.pylori 耐药性的产生与其包膜存在外排泵输出,导致细胞内药物累积不足,无法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有关。PPIs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H.pylori 的能量代谢,从而抑制外排泵输出,增强 H.pylori 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所以与合适的 PPIs 配伍可以提高 H.pylori 的根除率。
H.pylori 根除方案的合理选择和药物的合理应用
1. 事先使用 PPIs 对于 H.pylori 根除率并无显著影响
虽然 PPIs 单独应用对 H.pylori 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长期单独应用 PPIs 又可诱导 H.pylori 产生耐受性,但目前的临床研究数据表明,在标准化抗 H.pylori 治疗方案开始前使用 PPIs 对 H.pylori 的根除率并无显著影响,所以可对需要使用 PPIs 控制症状的急症患者先使用 PPIs 控制症状后,再根据检查结果,对 H.pylori 阳性患者进行规范的抗 H.pylori 治疗。
2. PPIs 的合理应用
PPIs 的长期使用可抑制胃酸分泌,引起胃内细菌过度生长,胃内亚硝酸盐水平和血浆胃泌素水平升高,肠道菌群紊乱,导致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PPIs 可以引起患者,特别是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的发生。所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用药。
PPIs 的最佳用药时间为晨起餐前半小时,起效时间较慢,在服药后 2~3 天对质子泵产生不可逆的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在停药后也可维持数天。雷贝拉唑的活化较少依赖 PH 的变化,一般起效较快。
3. 配伍推荐
因雷贝拉唑起效快,受 CYP 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小且在体外抑制 H.pylori 生长作用强,所以可以在根除 H.pylori 治疗中推荐使用。研究表明,雷贝拉唑与抗菌药物配伍的治疗方案根除 H.pylori 效果优于奥美拉唑。对于反复根除 H.pylori 失败的患者,建议停用 PPIs 1 个月后再次进行规范化 H.pylori 根除治疗,两次治疗之间,建议间隔 3~6 个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