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早期胃癌( EGC)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能够切除较大病灶及溃疡性病灶。异时性胃癌(MGC)是指初发 EGC(经 ESD 治疗)发生超过 1 年后在另一部位再发的胃肿瘤。根据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在符合特定组织学标准的患者中,胃 ESD 具有良好的短期和长期预后。
在接受内镜治疗的 EGC 患者中,MGC 的累积发生率一般在 5.2 % 至 14.0% 之间,然而多数研究仅局限于初发肿瘤,ESD 术后 MGC 的结局仍有待研究。为此,来自日本国家癌症中心医院的 Seiichiro 医生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对 ESD 术后的 EGC 患者进行了 MGC 的长期监测和治疗结局评估,结果发表在近期的 Endoscopy 上。
研究病例为 1999 年至 2006 年期间接受治愈性 ESD 的 1537 例患者,其中包括 1879 个 EGC 病灶。治愈性 ESD 采用基于组织学标准、无淋巴结转移风险的 R0 级切除。所有病灶均符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对于治愈性切除所制定的完全性或扩大性组织学标准。除外因 ESD 术后接受同时性食管癌或胃癌的外科手术而被剔除的 11 例患者,该研究最终纳入 1526 例患者。
该研究评估了 MGC 的累积发生率和疾病特异性生存率(DSS),分别在第 5 年、第 7 年和第 10 年对上述治疗结局进行评估,并研究了内镜治疗后 MGC 的高危因素。
患者由国家癌症中心医院或指定内镜专家随访,多数患者定期进行每年 1-2 次的胃镜检查。此外,每半年或 1 年进行 CT、超声或超声内镜检查以明确有无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内镜监测下,若白光内镜发现可疑病灶,则应用色素内镜以评估肿瘤边界并活检。此过程详细评估并记录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以及是否存在溃疡。必要时应用放大内镜和超声内镜。
若活检标本显示为可疑腺癌,则需进行进一步治疗。MGC 的内镜切除指征如下:1. 粘膜内分化型(D 型)且无溃疡,不论肿瘤大小;2. 粘膜内分化型且有溃疡,≤ 3 cm;3. 粘膜内未分化型(UD 型)且无溃疡,≤ 2 cm(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组织学分类分为 D 型(分化良好或微分化的腺癌,乳头状腺癌)和 UD 型 (分化较差的腺癌,印戒细胞癌)。混合型组织学类型归于 UD 型。
研究结果显示,在平均 82.2 个月的随访期限内,238 例 EGC 患者发生 ESD 术后 MGC,包括 334 个病灶。第 5 年、第 7 年和第 10 年 MGC 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 9.5 %、13.1 % 和 22.7 %。EGC 的高危因素为男性以及初发病灶为多发性。
在 238 例 MGC 患者中,215 例接受内镜治疗,14 例接受外科手术,3 例因转移性病灶接受化疗,其余 6 例未接受任何干预。215 例接受内镜治疗的患者包括 296 个病灶,其中 183 例患者接受治愈性切除术。在接受治愈性切除术的 183 例患者中,1 例死于初发肿瘤的复发和远处转移。
总体而言,1 例患者死于初发 EGC,7 例患者死于 MGC,其中 5 例死于初次 ESD 术后至少 5 年后。第 5 年、第 7 年和第 10 年的 DSS 分别为 99.2 %、98.6 % 和 92.5 %。
综上所述,治愈性 ESD 术后 MGC 发生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长,研究者认为 ESD 术后应长期进行内镜监测并强调其重要性,尚须进一步前瞻性研究证实 MGC 的长期临床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