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群体中胃炎诊断、胃炎的病因、分布情况,以及各项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
经典的胃炎的定义是建立在胃粘膜组织活检的基础上的。而因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在病因学上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密切相关,所以现在在活检过程中常规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检测。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认为胃炎最常见的病因即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将根除幽门螺杆菌作为治疗胃炎的辅助治疗方案。根治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粘膜中浸润的多形核细胞迅速消失,并引起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减少,最终粘膜逐渐恢复正常。但胃粘膜中已经存在的萎缩或肠上皮化生却无明显改善。有意思的是,近期一项关于糜烂性食管炎胃炎的研究表明,约75%-90%的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阴性。同样,在一项功能性消化不良及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中发现56%-69%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阴性的个体患有胃炎。由此可见人们传统观念中胃炎和幽门螺杆菌密不可分的概念受到了威胁。然而上述两个临床研究中在确定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发病的危险性之间的确切关系仍不明确,而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靠方案也无定论。
为了明确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确切比例,美国德克萨斯州贝勒医科大学消化系的Helena Nordenstedt等人采用更为全面、细致、可靠的方案对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进行了判断,进而确认在组织病理学诊断的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比例。最终发现,在组织学确诊为慢性胃炎的患者中,至少21%的患者为幽门螺杆菌阴性。这一结果发表在2012年11月的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
研究以美国休斯敦退伍军人医疗中心中,对年龄介于40岁到80岁之间的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上述胃炎患者均经选择性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并在胃体及胃窦、贲门的7个不同部位各取粘膜进行组织学检查(分别为胃窦2块、胃体4块、贲门1块,具体可见附图1)。并由两位病理学家采用双盲的方法,根据已更新的悉尼系统对胃炎程度进行分级,并对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判断。只有当研究对象满足下列所有条件时才被认为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1)所有7个部位所取的粘膜经三种染色方案确定幽门螺杆菌为阴性;(2)幽门螺杆菌培养为阴性;(3)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IgG为阴性;(4)之前未进行过任何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研究对象的吸烟、饮酒的情况,非甾体类消炎药(NSCAID)、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参与研究的个体共491人。其中40.7%(200人)的个体的7块胃粘膜样本中,至少有1个部位的组织为新悉尼分级标准中的2级,或至少2个部位的组织为1级。41人(20.5%)为幽门螺杆菌阴性胃炎患者;73.2%的患者可确诊为慢性胃炎;12.2%为活动性胃炎;14.6%幽门螺杆菌阴性的胃炎患者在胃窦、胃体或胃窦、胃体均累及的比例是大致相同的。曾经或正在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人群比例在幽门螺杆菌阴性的胃炎患者中更高,但与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患者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68.2% and 53.8%;P=0.06)。
在该项研究中对幽门螺杆菌的诊断采用了组织学检测、血清学检测等多种方法,并最终发现在组织学确诊的胃炎患者中有21%并不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虽然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可能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但这一群体中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阴性的确切原因及影响因素仍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