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中国好医生-肠癌个体化治疗优秀实践巡回赛”首场复赛在泉城济南拉开战幕。从之前的系列城市赛海选中脱颖而出10名的优秀选手汇聚一堂,争夺入围总决赛的三个名额,丁香园通讯员亦赶赴现场做了详细报道。
本次大赛由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办、丁香园全程网络支持。比赛旨在通过结直肠癌规范性个体化治疗实践比赛,推动对结直肠癌患者诊疗进行科学的评价,为我国CRC诊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临床实践路径提供依据,最终造福广大患者做出有益尝试。
“中国好医生-肠癌个体化治疗优秀实践巡回赛”现场
本次复赛形式为病例演讲比赛,结合区域评审团和3位学术领队的建议,每场10位晋级3位选手。大赛特设的学术领队团由三位全国知名青年学者担任,包括陈功教授、李健教授和张俊教授。另外,本场复赛还特邀权威评委团来做现场评分和点评,成员分别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锡山教授、天津市人民医院张锡朋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牛作兴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李非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杨林主任、西安医科大学一附院李恩孝主任。
比赛中,各个选手围绕着结直肠癌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进行热烈讨论,演讲主题涉及“转移性结肠癌的治疗”、“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经验”等多个角度,期间三位领队及现场专家评委对各位选手进行了精彩点评,从专业知识到演讲技巧再到PPT制作都发表了独到分析和评价,同时也有专家与参会人员一起分享了自己对于结直肠癌规范化治疗中的经验和体会,学术气息浓厚,赢得了选手和观众们的一致赞赏。
除此之外,相比于其他比赛,本场大赛也引入了“领队PK”、争夺优秀选手加盟的机制。在几位优秀选手的演讲过程中,三位领队即开始了激烈争夺,争相举牌的同时还使出浑身解数来展示自己与选手之间的契合程度,“我们有共同的感受”、“我们来自共同的地方”、“选择我就像我的名字一样助你成功!”……尽力吸引优秀选手的青睐。最终胜出的三位选手中,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王贵玉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李嘉加盟了陈功教授的团队、另外一名来自山东肿瘤医院的牛洪欣则加入李健教授的团队,而张俊教授则需要在后面两场比赛中继续选择优秀选手加盟。
比赛现场精彩纷呈
青年领队争相举牌 吸引优秀选手加盟(从左至右:李健教授、陈功教授、张俊教授)
专家评为进行现场点评
王锡山教授做比赛总结讲话
专家评委、学术领队和参赛选手合影
比赛结束,王锡山教授代表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做了最终点评。他认为在结直肠癌的规范化治疗过程中,年轻专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赞赏三位青年领队在比赛中发挥的领导作用,不仅个人能力出众,点评犀利到位,而且不乏幽默之处,让在场选手在享受比赛的过程中收获了更多诊疗经验。同时,他非常肯定几位选手认真准备、精选病例,做到了循证和经验相结合、规范与创新相辅相成,最后寄语选手们需要增强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充分吸收人文和哲学思想,力争成长为一个全面、出色的“好医生”。
大赛结束之后,丁香园通讯员现场对三位学术领队进行了简单采访,就比赛组织、比赛内容和选手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回顾。以下是采访实录:
陈功教授:除了治疗规范,我更看重整体临床思维
问:您如何评价本场比赛?哪些地方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答:目前结直肠癌领域的规范化治疗理念普及不足,亟需推广。但虽然目前类似的活动很多,但局限于单纯的讲课等形式,很难吸引注意力。只有好形式才能带来好效果,比如在港台地区也有大牌明星代言疾病治疗,效果很不错,否则大家的参与度不够。本次活动将严肃的学术分享与娱乐形式相结合,以病例演讲为主,现场领队和评委给予点评,注重双方的互动和交流,更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关注度,本身已经成功了一半,肯定能在病例分析的实践中促进规范治疗理念的推广。
问:您今天最终收获了两位选手,您认为他们吸引您的地方主要有哪些?
答:我选择选手的时候非常看重他们的整体临床思维,因为这个反映了一个医生习惯性的思考方式和学术基础,要求符合治疗规范和临床路径,不能随意做出决定和判断,这个占据了总分的75%以上。其次,因为本身是一个演讲比赛,因此对于PPT制作水平、临场表现等方面也会有一定关注,我个人更倾向于比较幽默诙谐轻松的表达形式。
问:您心目中的好医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答:中国好医生,第一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这是基本要求;第二要求具备人文关怀之心,即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生命;第三应该有公益心,即乐于参与宣传活动、传播正确的理念。
张俊教授:“中国好医生”更要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问:您对本次比赛有何整体印象?
答:本次活动是全民参与形式,借鉴了娱乐元素的风格,首次引用了让领队和选手双向选择的机制,在形式上非常新潮,首先就占据了优势,吸引了专业人士的注意力。通过分析病例来达到分享专业知识、锻炼临床技能、传播正确理念的作用,对成长中的年轻医生有非常大的提升作用,也更加促进了临床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从10场海选赛到3场复赛再到最终决赛,选手们都经过了层层遴选,无论晋级与否,都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床医生,以后大家还有很多机会互相切磋和交流。
问:您认为“好医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答:我认为“好医生”不仅要有学术知识和临床技能,医德和人文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更为重要。因为知识和技能是可以不断积累和磨练的,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则是体现了一个医生的根本。包括今天最后一名参赛选手的分享的那个生存了5年的肠癌患者,就体现了这一方面,我们要从患者的个人情况包括经济、年龄等条件去为她权衡治疗方案,所以,所有的医学奇迹都是医生和患者共同创造的。
问:您心目中的“中国好医生”应当具备什么素质?
答: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具备一定的演讲技巧、口才和临场发挥能力。
李健教授:学术活动除了内容专业,还应该创新形式
问:您今天最终收获了一位选手,您选择的依据是哪些?
答:专业知识的逻辑性、演讲的激情、是否具备自己的学术思想,能否大胆、敢于向权威观点挑战,提出创新理念;最后一点也很关键,是否富有团队精神,乐于助人。
问:您认为本次比赛对参会者会带来哪些益处?
答:结合我之前所看到初赛情况,我认为其中几名选手的表现比初赛时更有进步,包括演讲技巧、PPT的逻辑性和科学性等方面,都有不小的提升,说明他们从中得到了锻炼。我虽然是领队,但是年龄与他们其实不相上下,我从这些选手分享的病例中,从他们的表现中,也学习和收获了很多。其他参会人员应该也有类似的感受。
另外,本次比赛的形式新颖,紧跟潮流采用了领队和选手互选的机制,从形式上就非常吸引眼球,在各种学术活动频繁的今天,形式非常重要,只有先吸引注意力,才能进一步吸引大家关注内容。因此,这个形式有利于将专业人士吸引过来/进而关注我们传递的内容,有利于结直肠癌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正确理念的传播。
问:您心目中的“中国好医生”应当具备什么素质?
答:概括来说,应该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做个好人,正直诚实;从医态度严谨;不断提高自身学术能力;最后一点,需要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平等沟通。
另外,三位晋级选手也在赛后发表了自己的感言。
三位晋级决赛的选手合影:(从左至右)王贵玉、牛洪欣、李嘉
王贵玉 医生
总结这次的比赛,首先我认为这次自己准备的病例来自于多家医院多名医生多个治疗团队综合治疗的结果,所以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但这还是个案,希望能通过类似的大赛分享活动来看到更多团队治疗的病例,通过内科、外科、病理、影像多个科室多个角度来分析结直肠癌规范化治疗的过程,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获得更好的预后。
另外,对于年轻医生来说,这个比赛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而且从几位青年领队的身上我们也学到了很多,收获很大。为了应对总决赛,我会做更好的准备,储备更多的知识,锻炼更好的演讲技巧。
李嘉 医生
为了这个比赛,我花了很多时间来准备,一直到来的路上我还在修改幻灯准备演讲稿,所以大家能看到我全程脱稿来发表演讲也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了。我想整个比赛提供了很多沟通交流的机会,也感谢主办方搭建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大肠癌规范化治疗的心得体会。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中国好医生除了要有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对患者抱有一颗人文的心。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我个人觉得人文因素还要更多一些,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对患者进行关心更为重要。
牛洪欣 医生
首先,很荣幸成为了本场比赛的一匹“黑马”。我觉得整个比赛形式很好,现在医疗技术和新药研发的不断进步,使得我们能够从多学科多层次来看待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案,讨论和分享的结果越充分,对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医生都有好处,最终也能为患者带来更多益处。
在现在的医疗环境下,我个人认为要真正做一个中国好医生很难,需要全方位的素质来保障。但是无论再难再辛苦,我相信恪守医德、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始终是必须坚持的一个事情,同时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争取业务技能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