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DW 2015:姜泊教授谈早期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诊疗

2015-12-03 22:42 来源:丁香园 作者:罗妍
字体大小
- | +

在 2015 年 12 月 3 日召开的亚太消化疾病周(APDW)海峡两岸消化系内视镜论坛上,两岸四地的内镜专家汇聚一堂,就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诊疗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会中,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姜泊教授就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等相关问题发表了演讲。

姜教授就肠癌的流行病学情况、诊断方法、内镜下监测及治疗问题进行了阐述。姜教授认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 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故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在消化道肿瘤的诊疗中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诊断方面,姜教授提到,目前采用染色放大结肠镜技术结合腺管口分型(Pit Pattern,图 1),可判断病变性质,做出与病理高度一致的诊断。


图 1. Pit Pattern 对病变性质的判断

染色放大内镜结合结晶紫染色(图 2)可有效的判断病变的浸润深度和病变性质,从而决定内镜治疗方案。姜教授强调,要重视对平坦型病变的诊断。


图 2. 染色放大内镜对浸润深度的判断 

随后姜教授还提到了内镜下大肠间期癌的诊断,并针对相关病变及癌的漏诊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应对措施:

1. 首次检查发现大肠息肉后应在一年进行随访;

2.  已经行较大息肉切除者应在 3~6 个月复查肠镜以明确切除的完整性;

3. 随访医生资质应提高,有条件为高年资医师,对平坦肿瘤的发生应高度注意,加强染色内镜的应用;

4. 患有大肠息肉的人群是高危人群,建议随访时间:发现息肉,一年复查;仍有,一年再复查;无,可间隔 3 年;再无,可间隔 5 年;再无,可间隔 10 年;随访期间注意间期癌的发生。

在提及大肠癌的监测问题时,姜教授说到,溃疡性结肠炎是发生大肠癌的高危因素,故应特别注意对这部分患者的筛查。且应对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高度重视起来,并注意肿瘤性的 pit 分型。

关于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方面,姜教授认为,ESD 的对大肠肿瘤的整块切除率与完全切除率均远远高于 EMR。最后,姜教授对整个讲课的精彩内容做出了总结,建议对从多方面努力,以实现对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一个精准治疗。

最后,姜教授总结了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精准治疗要点:

6.pic_hd.jpg
本文图片为姜泊教授提供

丁香园发自台北

APDW2015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此处查看 >>

编辑: 程培训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