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V基因型1和基因型3患者的SVR率
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既反映了贮存铁的增加,也反映出全身处于炎症状态,这两者都不利于慢性丙型肝炎(CHC)的临床预后。因此,来自瑞士洛桑大学医院的Christian M. Lange等人全面分析了血清铁蛋白及其遗传因素在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
研究者评估了血清铁蛋白水平与聚乙二醇α-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疗效的关系以及血清铁蛋白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包括坏死性炎症活动(n =970),肝纤维化(n =980),脂肪肝(n =886),治疗反应(n =876)。logistic回归用于评估高血清铁蛋白水平(>中位数)和临床指标之间的关联性。
研究发现血清铁蛋白水平≥中位数是最强的治疗失败预测因素之一(单因素分析P<0.0001,OR= 0.45,95%CI=0.34-0.60)。这种关联性在多因素分析中仍然非常显著(P= 0.0002,OR= 0.35,95%CI=0.20-0.61)。对带有不利IL28B基因型的患者,根据铁蛋白水平的高低进行分层,HCV基因型1和基因型3患者的SVR率均相差> 30%(P <0.01)。血清铁蛋白水平也是严重肝纤维化(P<0.0001,OR=2.67,95%CI=1.68-4.25)和脂肪肝(p = 0.002,OR= 2.29,95%CI=1.35-3.91)的独立相关因素,但与坏死性炎症活动无关(p =0.3)。遗传变异对于血清铁蛋白水平的影响有限。
由此可得出结论: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较高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是重度肝纤维化、脂肪肝和以α-干扰素为基础的治疗反应不佳的独立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