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属于胃癌高发国,降低我国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大部分早期胃癌在内镜下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5 年生存率超过 90%,大大节约了医疗资源,但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在 5%-10%,远远低于日本和韩国。主要原因除了内镜检查上的问题外,病理诊断标准上的差异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放大内镜可将胃黏膜放大几十甚至上百倍,联合电子染色能够清楚地观察胃黏膜腺体表面小凹结构和黏膜微血管网形态的细微变化,从而为胃黏膜病变良恶性的鉴别提供客观性相对更强的依据,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完全依赖病理的现状,并能更准确地判断恶性病变的边界和范围,为减少病变的残留,提高内镜治疗质量提供保障。
针对这一话题,本期微访谈特邀@相马宁教授,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历,一起来探讨「如何更有效的利用放大内镜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
@相马宁教授(xmna01183):目前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内镜中心首席主任医师。曾留学日本,先后在东京大学医学部以及杏林大学医学部解剖学教研室任助教,从事人体解剖学的教育和研究近十年。2002 年考取日本国家医师执照。先后在杏林大学附属医院外科,湘南镰仓综合病院研修。并于 2006 年入门于国立千叶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及千叶癌症中心消化内科工作,专攻消化道肿瘤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