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经常听到医生向药房询问是否有白蛋白供应,然而白蛋白此种「供不应求」的现象背后却隐藏着不少不合理使用的情况。
以下白蛋白使用的误区你是否也遇到过?
误区一:白蛋白营养价值高,可强身健体
低白蛋白血症只能作为反映机体炎症程度的指标,而不是营养指标。是由于系统性炎症反应状态下,血管通透性增强,白蛋白外移,同时肝脏白蛋白 mRNA 表达被抑制,白蛋白分解增加所致。
用药时机
白蛋白生理性营养作用仅在氮代谢发生障碍时作为机体内的氮源。而氮代谢正常的人应用白蛋白与吃普通高蛋白食品并无差别,且弊大于利。给白蛋白含量正常的患者输注外源性白蛋白,反而会抑制机体自身白蛋白的合成,加速白蛋白的分解。并使循环负荷加重,可能导致血钠增高等不良反应。
利用率低
人体仅能利用白蛋白降解生成的氨基酸,而白蛋白的半衰期约为 21d,所以当日输入的白蛋白还不能发挥营养作用。且白蛋白的分解产物氨基酸种类并不全面,缺乏色氨酸等合成其他蛋白质的氨基酸。这么看来,白蛋白的营养价值可能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高。总之,营养不良的根本原因是机体氮和热量摄取不足或利用障碍。
所以,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应提供足量、合理搭配的能量(脂肪乳剂与葡萄糖)和营养底物(平衡型氨基酸制剂)。
误区二:白蛋白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实际上, 参与人体免疫机制形成的是球蛋白, 而不是白蛋白。而大剂量输注白蛋白,不仅不能提高免疫力,反而可能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这是因为白蛋白制剂中含有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微量内毒素、血管舒缓素、微量 α1-酸性糖蛋白等。这些物质可能对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干扰」作用。
误区三:白蛋白是补充血容量的首选药物
《美国医院联合会人血白蛋白、非蛋白胶体及晶体溶液使用指南》(UHC)中提到:对于低血容量的患者,在补充血容量方面,人血白蛋白并非首选药物,仅为二线备选药物。
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在外科病人中,对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的结局指标,不同种类的胶体液并未显示出明显差异,而烧伤患者输注白蛋白还可能增加病死率。
误区四:白蛋白应广泛用于危重患者的救治
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白蛋白的使用,对于危重患者的救治及改善疾病的预后方面具有明显作用。美国 UHC 人血白蛋白临床使用指南指出:人血白蛋白推荐用于白蛋白水平极低(<15 g/L)的危重患者,若白蛋白水平在 15-20 g/L,应视患者情况而定。
且急性胰腺炎等患者不适合使用白蛋白。
我国的说明书中也指出,高血压、急性心脏病、正常血容量及高血容量的心力衰竭、严重贫血及肾功能不全者为白蛋白的禁忌证。
此外,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输入白蛋白,还可能会加速肿瘤的增长。
对患者身体的恢复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加重肝肾负担,使病情恶化。所以白蛋白虽好,也不能滥用哦!
误区五:白蛋白可能会传播乙肝等传染病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不能完全否认这种可能性。但是目前使用的人血白蛋白是在有稳定剂时,经 60 ℃ 加温灭活病毒 10 小时。在这种条件下,HBV、HCV、HIV 等病毒均已丧失传染性,且白蛋白无抗原性,可反复输注。所以,输注白蛋白其实比输注血浆或全血安全很多。
白蛋白的正确使用方法
看了那么多误区,那么多禁忌,那么白蛋白到底应该怎么用呢?
白蛋白的适应证
1. 大面积烧伤 24 h后;
2. 急性创伤性休克;
3. 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4. 血液透析的辅助治疗;
5. 低蛋白血症的防治;
6. 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
7. 急性肝功能衰竭伴肝昏迷;
8. 脑水肿及损伤引起的颅压升高;
9.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
而对于血浆白蛋白<25 g/L 的患者,也被视为可以使用白蛋白制剂的指征。由于此类患者体内白蛋白,无法完成正常的血管内外液体交换,无法有效地承担药物载体的作用。
此外,在某些急性大量失血(>40% 血容量)的情况下,由于肝脏无法及时合成充足的白蛋白,也可考虑应用白蛋白制剂。
用法用量
用法:静滴(宜用备有滤网装置的输血器)或静推,可采用 5% 葡萄糖液或氯化钠液适当稀释。
滴速:前 15 min 内速度缓慢,逐渐加速至 2 ml/min,但不超过这个速度。
用量:应依据患者临床症状酌情考虑,一般因严重烧伤或失血所致休克,可直接注射本品 5-10 g,隔 4-6 h 再重复注射一次。
在治疗肾病及肝硬化等慢性疾病导致的白蛋白缺乏时,可每日注射本品 5-10 g,直至水肿消失。
白蛋白剂量公式
所需剂量(g)=(期望达到白蛋白水平-现有水平)(g/L)× 2 × 血浆容量(L)
其中乘 2 是由于考虑到通常存在组织间隙内白蛋白的缺乏状态, 因组织间隙将吸收所输液剂量的一半。
实际剂量还应根据患者具体检验结果而定, 白蛋白的补充目的是达到临界即可。
小贴士
1. 白蛋白不宜与血管收缩药、蛋白水解酶或含酒精的注射剂混合使用。
2. 开启后应一次输注完毕,不得分次使用。
3. 输注过程中如发现患者有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有明显脱水者应同时补液。
4. 运输及贮存过程中严禁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