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东北大学医学研究生院的 Hisashi Shiga 等,研究分析了胃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ESD) 治疗经验不足的熟练内镜医师进行结直肠 ESD 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该研究为结直肠 ESD 新手增强了信心并指明了方向,相关文章于 2015 年 8 月 5 日发表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orectal Disease 上。
与 EMR 相比,结直肠 ESD 需要更高水平的内镜操作技能,并有更高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因此,多年来均建议内镜医师从事结直肠 ESD 前,需要在胃部 ESD 治疗中积累足够的经验。
与日本相比,一些国家的早期胃癌相对较少,如果依照上述建议,那么积累胃部 ESD 丰富经验的时间相对较长,可能导致难以及时开展结直肠 ESD 治疗。故本文围绕 ESD 新手从事结直肠 ESD 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本研究共回顾性分析了 120 例结直肠 ESD 结果,分别由两名胃 ESD 手术操作经验低于 5 例的内镜医师完成。主要分析指标是整块切除率、R0 切除率以及不良事件(穿孔、术后出血等)发生率。
结果显示,共有 113 例完成整块切除,整块切除率为 94.2%(113/120);组织学检查确认 96 例为 R0 切除,R0 切除率为 80.0%(96/120)。
穿孔及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 6.7%(8/120)和 1.7%(2/120),1 例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 ESD 术后两天出现肠梗阻症状,即因 ESD 引起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9.2%(11/120)。8 例穿孔患者的病变均位于结肠(左半结肠 1 例、右半结肠 4 例、交界处 3 例),均予以内镜缝合及保守治疗处置,出血患者的病变均位于直肠进行内镜下止血。1 例肠梗阻患者则予以保守治疗。
图 1. 临床学习曲线
同时,本研究就临床学习曲线进行了分析,将 120 例手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阶段一包括前 40 例手术,阶段二为中间 40 例,阶段三为最后 40 例。
分析结果显示,阶段一、二、三的整块切除率、R0 切除率及平均切除速度如图 1 所示;此外,穿孔发生率依次为 12.5 %(5/40)、5.0 %(2/40)及 2.5 %(1/40)。
值得一提的是,多元分析结果显示:R0 切除失败与病变解剖位置及其纤维化影响因素显著相关,其中纤维化的发生主要受图 2 所示因素影响。
图 2. 引起黏膜下层纤维化的因素。A 因组织活检导致局部黏膜纤维化;B 病变侵及 3 个及以上 黏膜皱襞;C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出现局部 散在 病变 (周围有多个瘢痕);D EMR 术后局部残余灶伴黏膜下层纤维化。
当然,本研究仍存在不足。首先,研究存在选择偏倚;其次,ESD 术前的病变纤维化分级可能与实际不符合;最后本研究仅纳入两位内镜医师的操作病例,高年资内镜医师的监督及教学技巧也可能会影响治疗结果。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直接从事结直肠 ESD,本研究中的内镜医师在内镜操作及治疗方面都较为熟练,他们都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并曾充当过高年资内镜医师的助手,同时在动物模型上进行过操作训练。故本研究中的「新手」虽然在胃部 ESD 方面经验不足,但其 结直肠 ESD 操作中 穿孔及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并不高。此外,病变的整块切除率也令人满意。
因此,即使在胃部 ESD 经验不足,熟练掌握全结肠镜检查及结直肠 EMR 操作的内镜医师也同样可以较为安全地完成结直肠 ESD。作者希望本研究能对那些已经熟练掌握了全结肠镜检查以及结直肠 EMR 操作,但所在机构缺乏完善的从胃到结直肠 ESD 训练系统的内镜医师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