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来临 注意警惕应激性溃疡

2015-08-13 23:25 来源:丁香园 作者:罗妍
字体大小
- | +

定义

应激性溃疡(SU)是指严重烧伤、颅脑外伤、复杂手术、危重急慢性内科疾病等应激状态下发生的急性消化道黏膜糜烂、溃疡、出血等病变。其发生率可高达 60%-100%,未经治疗者大出血率达 15%,常危及患者生命。

发病机制

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黏膜下层动静脉短路开放,血液重新分布导致胃肠道血流量减少,局部黏膜组织缺血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增多,胃酸分泌增强,从而引起黏膜屏障受损。此外,败血症和烧伤可能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引起胃黏膜内小血栓形成,导致黏膜损伤。

危险因素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 ≥ 48 h)和凝血功能障碍 [血小板计数<50×109/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 正常值 2 倍] 是 SU 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严重创伤;多器官功能不全、急性肝肾功能不全等;复杂手术,或手术时间较长(>3 h)等;长期禁食及肠外营养;高龄男性,入院前 1 年内曾有胃溃疡病史;同时存在以下两种以上情况:脓毒血症、入治 ICU>1 周、隐性或显性出血 ≥ 6d、皮质类固醇治疗(>250 mg/d 氢化可的松或其他相当剂量药物)。

临床症状

原发病越重,SU 的发生率也越高。SU 多继发于原发病发生后的 3-5 天内,少数可延至 2 周。患者常无上腹痛、反酸等明显前驱症状,部分病人可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与失血性休克的症状。对无显性出血的患者,若出现胃液或粪便潜血试验阳性、不明原因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 20 g/L,应考虑有 SU 伴出血的可能。当患者出现急腹症的症状与体征时,应警惕 SU 穿孔可能。

内镜特征

SU 病变部位多位于胃底、胃体部,也可见于胃窦、食管、十二指肠及空肠。内镜下主要表现为直径为 0.5-1 cm 不规则的多发浅表性溃疡,病变形态以多发性糜烂、溃疡为主,表现为多发性出血点、出血斑或斑片状血痂,溃疡深度可至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甚至达浆膜层。

诊断

内镜检查是诊断 SU 最可靠的依据。有应激性刺激病史、在原发病或相关危险因素出现 2 周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异常,即可拟诊 SU,应尽早行内镜检查,如发现存在糜烂、溃疡等病变,即可确诊为 SU。

预防措施

对 SU 的处理关键在预防,而预防的核心是减轻应激,消除应激源。合并有危险因素的危重症患者是预防的重点,应积极处理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并加强胃肠道监护,必要时可插入胃管,定期定时监测胃液 pH 值,注意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及粪便隐血试验。早期肠内营养可增加胃肠道黏膜血流量,促进黏液和前列腺素 E 的释放,是预防 SU 的有效措施之一。

药物预防治疗

胃内 pH ≥ 4 是药物预防治疗的目标。临床预防 SU 的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 (PPI)、组胺-2 受体拮抗剂 (H2RA)、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其中 PPI 为预防 SU 的首选药物。用药时需把握用药指征,仅对拟行重大手术及严重创伤等存在 SU 相关出血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给予预防性用药,一旦危重症患者病情好转,应及时停药。

SU 并发出血的治疗

一旦出现呕血或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或体征,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立即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出血。

1.立即补液,必要时输血,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2.迅速提高胃内 pH 值(pH ≥ 6),以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防止血栓溶解,为胃内止血创造条件。

3. 选用 PPI 或 H2RA 抑酸治疗,首选 PPI 针剂(奥美拉唑或埃索美拉唑),首剂 80 mg 静脉推注,以后 8 mg/h 维持。

4.对合并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可使用血小板悬液、凝血酶原复合物及其他纠正凝血机制障碍的药物。

5.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病情的患者,若病情许可,应立即行紧急内镜检查明确诊断,并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

6.经药物、内镜、放射介入等治疗措施不能有效止血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7.出血停止后,应继续应用抗溃疡药物,直至溃疡愈合。推荐使用 PPI,疗程为 4-6 周。

编辑: 罗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