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各项检查未发现异常。
全球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情况
病因和发病机制
包括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感染与炎症、心理社会因素、饮食因素等。
1. 肠动力异常和内脏高敏感性
肠道动力异常和内脏高敏感性是IBS的主要发病机制,钙通道是调节胃肠动力和内脏高敏感性的“共同途径”。钙离子是肠道平滑肌舒张-收缩的中介。副交感兴奋,经乙酰胆碱传来的动作电位激活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
内脏高敏感性出现胃泌素、P物质及胆囊收缩素分泌增加,对脏器血管壁的牵张刺激可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机械门控钙离子通道,使通道开放,通过兴奋-收缩偶联的途径升高胞内钙离子浓度并引起肌肉收缩,发生胃肠平滑肌痉挛,引起胃肠动力异常。
2. 饮食因素
饮食会诱发或加重IBS症状,最常见食物有:冷食、辛辣饮食、生食、油腻饮食、肉类、奶制品(非酸奶)、水果、酒、葱或韭菜、酸奶。
冷食会刺激胃壁上皮细胞胞活化.合成并释放5-羟色胺(5-HT).从而诱发或加重IBS症状;生食在IBS中的作用可能类似于凉食.但其寒冷刺激相对较弱;红辣椒可能是导致IBS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诱因之一;IBS患者进食油腻肉食,增加结肠敏感性,引起胃肠道症状;亚洲人群乳糖吸收不良的发病率较西方国家高,对可疑存在乳糖不耐受的IBS患者要避免奶制品;辛辣饮食、生冷食物、油腻食物、酒等因素,不一一赘述。
3. 心理社会因素
(1)情绪障碍是引起IBS的重要因素:
精神压力可以改变肠道运动,提高内脏的敏感性影响,肠上皮功能,这些都是对IBS发病起重要作用
(2)IBS患者情绪不稳定,不利于病情发展:
表现为焦虑、紧张、担忧或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起伏较大,在遇到刺激时易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可能出现不理智行为。
主要症状
1. 腹痛
腹痛,是IBS引起患者看门诊、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特点:反复发作,痉挛性疼痛,多见于下腹部。进餐后加重,排便后可缓解。
根据腹痛的程度不同,可以分4个等级:0=无疼痛,1=轻度疼痛,不影响日常生活,2=中度疼痛,影响部分日常生活,3=重度疼痛,影响部分日常生活。
2. 腹胀/腹部不适
特点是:长期、反复发作,进餐后加重,排便后缓解,检查无异常发现
3. 腹泻
特点是:排便次数>3次/天,反复性;排糊状/水样便,或伴黏液便;检查无异常发现 ,影响生活。
4. 便秘
排便次数≤2次/周;排坚果样/硬便,或伴黏液便;排便费力,有排便不尽感;检查无异常发现。
影响与危害
1. 肠易激综合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 肠易激综合征造成重大经济负担
直接经济损失=诊疗费+检查费+药费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
1. 需要排除其他疾病:
(1)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
(2)炎性肠病、肠道感染
(3)结肠憩室、结直肠肿瘤
(4)乳糖不耐受、吸收不良综合症
(5)慢性胰腺炎及胆系疾病
(6)甲状腺疾病、糖尿病
(7)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2. 排除其他病症的检查
(1)必要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粪隐血试验,粪寄生虫检测,粪便细菌培养,肝肾功能、血糖、血沉。
(2)选择性检查
腹部超声或CT检查,结肠镜,钡剂灌肠X线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乳糖氢气呼气试验,胰腺功能试验。
肠易激综合征不同于器质性胃肠病
肠易激综合征的确诊
1.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伴腹泻,或伴便秘,或伴腹泻、便秘交替;
2.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最近3个月每月发作至少3天。
详细内容可参考罗马III诊断标准
IBS-C(便秘型):1/4以上的排便是硬便或干球便,且1/4以下的排便是糊状便或水样便
IBS-D(腹泻型):1/4以上的排便是糊状粪或水样粪,且 1/4以下的排便是硬便或干球便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1. 药物治疗:
不少药物可以不同程度、有针对性地改善IBS症状。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常用药物如下:
常见的解痉剂
(1)选择性肠道平滑肌钙离子拮抗剂(如匹维溴铵、奥替溴铵)
(2)抗胆碱能药物(如东莨菪碱、阿托品、普鲁本辛)
(3)其他解痉药物(例如:美贝维林,曲美布汀)
2. 饮食疗法
(1)剔除饮食法改善IBS的腹泻症状:将患者不能耐受或过敏的食物从日常饮食中剔除,如咖啡、海鲜、乳制品等,可避免诱发胃肠道反应。
(2)增加膳食纤维改善IBS的便秘症状:可增加膳食纤维素的摄入,如香蕉、桑葚、葡萄柚、胡萝卜、芹菜、燕麦、红薯、魔芋等。
3. 心理治疗
(1)心理认知:对患者耐心讲解,给予更多关心。
(2)松弛训练:可增加盆底松弛行为训练,以改善便秘等症状。
(3)催眠治疗:帮助患者缓解焦虑,紧张和恐惧等不良情绪。